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储蓄

第三节 储蓄


    
  1969年以前原西通储蓄所负责西通作业区,多种经营队(现在13队)14队、5队、6队、修配所共六个单位,储蓄余额最多一万余元,最高十点九万多元。同年1月建立三个储蓄代办所(5队代办所、14队代办所、6队代办所)。
  1970年建立廿二团银行办事处,这一年,处在备战紧张时刻,加之城市知识青年大批来兵团,为方便职工的储蓄存款,这一年廿二团办事处共建了12个储蓄代办所。
  1972年经过两年来的建代办所的工作,认识到储蓄工作不仅仅是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也是育人的一项重要工具,来边疆参加建设的城市青年四千多人,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远离父母,要培养他们养成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廿二团党委十分重视,所以储蓄工作就蓬勃发展起来,建一个连队就建一个储蓄代办所,从而打开了银行储蓄工作的新局面。
  1975年全部开办小额储蓄。全场小额储蓄额四万多元,参加小额储蓄的职工数占全场职工的77%,在全场职工中掀起参加小额储蓄的热潮。
  1970年至1978年几年来储蓄工作逐年发展,发展39个全面储蓄代办所。储蓄户数从原来的587户增加到9384户。余额从原来的十万零九千元增加到六十九万元,平均每个职工存款128元。这是七十年代饶河农场储蓄最盛兴时期,也是依靠党团组织的领导和各基层的大力支持,充分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的结束。
  1982年5月1日万山红营业所在饶河农场开办五元户定期有奖储蓄,一万户为一组,在农场俱乐部召开了开奖大会。农场副场长张林、饶河县农行的国储股股长施道双、薛汉福参加了会议。生产队也派代表参加了大会。群众代表当众抽签,农场职业高中教师张明基获得头等奖。
  从1970年至1985年15年间,除1982年储蓄余额下降,其余都是逐年上升的。到1985年储蓄达到334.8万元,储蓄户数达到3,266户(不包括一分场),现有储蓄代办所2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