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建场初期的日子里
第八篇 附录
第—章 回忆录
一、在建场初期的日子里
垄宗涤
一九六○年八月,八五九总场场长兼书记赵明高同志调牡丹江农垦局任副局长。离场到任前,因病住在总场职工医院里,他特地打电话通知郑文汉、林哨、龚宗涤三位同志到他住的病房,带上纸笔,他将讲述八五九农场建场的一些情况,希望我们把他整理出来,作为建场史的材料。他从8月21日—直谈到26日。在场的还有原饶河县副县长,当时农场的书记处书记刘纯德同志,他不时地插话做些补充。事后,这些谈话内容没有得到发表机会,现趁县征集史料,仅将我们当时的记录整理于后,献给大家。
千军万马
一九五六年的夏天和年底,饶河县来了位不速之客。他夏天来时从江上来,坐着越野吉普车,沿着仅容一车行走的林间小道,从饶河跑到虎林,冬天,他又到饶河镇内踏查,十二月三十一日到饶河,第二天元旦就要下乡,被县委硬留了下来。元月2日,他到了小佳河,回来在饶河县召开大会,宣传国家准备在这里建设大型的机械化国营农场,把沉睡千万年的土地开垦出来,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将来。刚刚完成合作化的饶河县人民,都怀着极为兴奋的心情,企盼着这一新的巨大的还甚为朦胧的变化。他,就是当时的农垦部部长,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王震同志。王震同志是中国的名将,不仅作战英勇顽强,还以深入下层、特别能吃苦耐劳著称。他冒着大雪在饶河县境内跑了几天,他想从饶河坐吉普车去宝清县,从路程上算,不算太远,但却没有公路可通,只有七拐八弯的走爬犁的小道,这中间有大荒草甸子,有原始森林,当时又正下了大雪,到处是一片雪雾茫茫,随时都可能刮起大烟泡,走起来是相当危险的。县委经过研究后,认为这个计划太冒险,不同意他在这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去冒这个危险。王震开初还想说服县里的同志,后来看县委的态度坚决,他才改变了自己的计划,表示尊重县委的意见。
踏着王震同志的足迹,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九师转业复员的同志组成的开荒二大队便开进了饶河,组建八五九总场。一九五六年底饶河县的总人口是9901人,土地五、六千垧,有二十四个村庄,生产的动力是1200多头牛和600匹马。二大队来了1236人,又赶来了2900多头牛,一下子把二十四个村子全住满了,有的住磨房,有的住马棚,还有的一个炕住三家,粮食和蔬菜都发生了困难,冬装也很缺乏,当时还没有化冻,牛缺饲料,又没有饲养经验,先后死了一千多头。书记兼场长赵明高到饶河上任时,正是一九五七年春节除夕。县里曾听王震部长说,要来一个师级干部办农场,县里就把县长办公室腾了出来,还留有警卫员住的地方,但是,赵明高听说他住的是县长办公室,又听说整个农场的人都住在马棚,磨房和老乡家里时。只住了几天就搬走了。当刘纯德代表县里去看他时,才找到他一家人住在一个民房里,上边往屋里流水,房顶只有一公尺多高,一伸手就够着了屋顶,赵明高有病,正在煮玉米面吃。
一九五七年初,国家给农场九十多台新拖拉机,大家都兴奋极了。但拖拉机怎么来呢?当时没有路,挠力河上又没有桥,很多人都说挠力河过不来。赵明高带领技术人员到河边,用冰穿把冰打开,量一量厚度有八十多公分,但谁也说不上这八十多公分经不经得起拖拉机。想找个人算一算力学,在场的人都算不出来,没办法,只好到山上去拉木头,搭桥。农垦局也来人指导,终于顺利地把九十多台拖拉机都运过来了。同时,省内老农场又给我们支援了一批老拖拉机手。从此,在这亘古荒原上第一次响起了拖拉机的轰鸣声,使这片祖国的沃土,开始了机械化的新纪元。按照饶河县当时的五年规划,到五七年底才有一台拖拉机,农民当时还不知道拖拉机是什么东西。刘纯德一九五四年到关门子嘴子对农民说起拖拉机时,有一个老大爷说: “什么拖拉鸡,还有拖拉鸭子啊!”一九五九年,当他再去时,这位老大爷高兴得不行,拉着刘纯德说: “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见到这么多的拖拉机。”老乡们听说拖拉机来了,就半夜出来站着看,脚冻坏了也不回屋。见到了拖拉机又打听拖拉机能顶多少马。还有的打开盖子看里边装了多少马,有人说五、六十匹,老乡不相信,说这么小的地方能装那么多。
一九五八年三月到五月,大批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的转业军官来到饶河,一下子开来了五、六艘大轮船,先后到了三千多人。除少部分分场、生产队有民房依托外,大多数都是在荒原上指场为家,到达的当天就搭起了简易窝棚,建成了最初的家。军官们不愧是经过战斗锻炼又经过部队多年培养教育的战士,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面不改色,勇往直前,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最受苦的要数随队来北大荒的少量军官家属们。本来,领导上动员他们晚一点来,但她们来了。她们是建设北大荒的勇敢分子,为了开发荒原,为了爱情,她们怀着憧憬和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从繁华的城市,随第一批部队,来到了这渺无人烟的荒原,有的高跟鞋走断了,有的被想象不到的困难折筋的流出了眼泪。但她们面对现实,很快脱掉高跟鞋,踩进黄泥巴,脱坯、盖房,什么活都能干了。
不多久,把原来只搭起架子的三个分场一个畜牧场充实了起来,建立起了二十多个生产队,开垦了几万亩耕地,真好象在一瞬间,有谁在荒原上撒下了一片明珠。农场,终于走出了艰难的但却是轰轰烈烈的第一步。
过河卒子
漫天的荒火,映红了北国的天空,进军荒原,是一种伟大的壮举!但经过一阵激动之后,这些感情丰富而又具备七情六欲的人,面对着人迹罕至、远离现代文明的亘古荒原,不免沉思起来,由此而生出许多并不稀奇古怪的想法。
赵明高场长从新疆来北大荒,路过北京农垦部时,农垦部政治部主任彭达彰让他捎信给在北大荒视察的王震部长,说最近朱总司令亲自到农垦部来,了解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情况,对垦区的指战员作了三点指示。第一,王胡子(即王震)决心要干的事,总是对的,大家要尽力的支持、拥护;第二,一定要联系群众,虚心向当地的群众学习;第三,要很好地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无坚不摧,无攻不克。这三点指示,王震部长又让赵明高在佳木斯向铁道兵农垦局,合江农垦局的领导传达了一遍,经过层层传达,很快就传遍全垦区。但要条条具体落实,又要经过许多的思想斗争过程。
开发北大荒的战士,不愧英雄的称号,但其中也不乏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走上英雄道路的,也有的人在困难面前却步了。在不少人的思想里,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去和留的问题。在虎头时,有一些战士请假探亲,几个月都没有回来。当时全国都即将开始大跃进,各地都需要人,回到家乡,甚至到城市里找个工作都是不困难的。省里从各老农场抽来支援的拖拉机手,不到二个月时间,也有二十多人不辞而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来的一个干部,要请假回新疆。当时,一人请假就可能动摇军心,党委没有同意,后来一个副场长不了解情况,批准了,他就把自己的东西都送给了别人,打算不回来了。临别时,他找赵明高辞行。赵明高严肃指出:你是建设北大荒的逃兵,玷污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称号,我要给新疆兵团的政委发个电报,把你追回来。他说家里实在有困难,回去看一下就回来。赵明高答应电报缓发两个月。结果这个干部回来了。当时最有趣的是围绕着要不要免票证开展了一场思想教育。来饶河的第一批部队是铁道兵九师的复转官兵。按规定,临复员时每人都发了一张火车乘车免票证。这张免票证对于每月只有36.5元的复员战士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战士们大多数都没成家,也没有探亲假,也不知道什么是探亲假,保存这样一张免票证,就成了战士们的一条后路。但开发北大荒的巨大工程,无异于夏禹蛮荒时代的治水,是要有一大批开拓者,在个人利益上做出巨大的牺牲的。当时,党需要战士做出的,不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是要抛家离乡,在荒原上建设一个新世界,就象棋盘上的过河卒子,只有勇往直前,绝无后退的权利。分场干部于水河首先向党组织交出了免票证,以示开发荒原、义无反顾的决心。赵明高也在全场干部会上表示:我是全家都来了,这一辈子就贡献给北大荒了,请在场部附近规划出一块坟地来,其中第一个就是我赵明高的。在干部的带动下,很多同志为了表示奋战荒原的决心,都纷纷交出了免票证,不留后路。组织上指定专人登记保管,有的同志后来被批准探家使用了它,其中绝大多数同志是回家时一人,回来时两人,带回一个爱人来。很多同志,一直到一九六○年都没有用,最后失效作废了。
部队的复员战士,党员多,觉悟也高,组织纪律性强,党委的任何号召都能贯彻执行,有的同志虽有一闪间的犹豫,但很快就跟上了队伍。从兄弟农场调来的拖拉机手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技术,也有经验,但是没有党员。一来就拿一张纸(要求走的报告),见到场里干部脚一蹬:“谁是场长,让我们干这种活,给我们多少钱?”都吵着要把工资关系拿回去,不干了。跑了二十多个以后,技术队伍的思想更加动摇。这批人,是我们开发北大荒的宝贝技术骨干,离了他们不行,但又不能向战士和党员一样的严格要求,他们还适应不了,真有点像豆腐落在灰堆里,打也打不得,吹也吹不得。当时,无法满足他们对物质方面的要求,就是满足了,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唯一的办法是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他们慢慢加温,多从正面进行引导。一九五七年进行了整党,有些不称职的队长、支部书记被免职,同时踊现出来了一大批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在拖拉机手中也发展了一批先进分子入党,而且大部分在一九五七年提拔当了机务副队长,五八年又提了一批,还有的当了分场的机务副场长,补充了一批党员骨干,很快巩固住了机务队伍。这时,有些过去长期愈假不归或开小差的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逐渐感到愧疚,慢慢的有回来的。党委决定,对开小差回来的,一律热情接待,党支部首先做检讨,检讨由于对同志关心不够,使同志走错了路,对个人,不强求检查,结果,每一个人都流着泪做了检讨。对个别严重违犯纪律的,不处理不足以整肃队伍的情况下。在做好犯错误同志思想工作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处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整顿,队伍朝气蓬勃,偷工耍滑,拖拉机开到地头睡觉的事再也没有了。
披荆斩棘
部队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在北大荒最大的问题就是住房子,冬天最冷到零下40℃,没有住房,扎根也是一句空话。但是要像有的国家开垦荒地那样,先盖好房子再开荒建场, 当时事实上又不可能,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暂时的过渡办法呢?朱总司令让我们向当地的群众学习,在住房问题上,尤其应该如此。赵明高带领干部去访问了当地的老农,问他们闯关东时刚来是怎么住的,老农向他们介绍了半地下室式的马架子,他们过去在山里开荒种地时都是住这种房子,冬暖夏凉,省工省料,五、六个人一天就可以盖一间。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霍大儒来场检查工作时,肯定了这种房子。赵明高带头住进了第一批马架子,并在马架子里生了个儿子,那些怀疑马架子能不能养孩子的顾虑也消失了。党员们都纷纷响应党委号召,坚决和群众打成一片,带头过艰苦生活,带头从各个居民点搬出来,住进了马架子。这也正符合朱总司令给我们指出的第三条,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也边进行了开荒。这里的土地,不但是亘荒未垦,而且是有名的大片沼泽地,地里长年水分饱和,水泡子、烂泥塘在地中间到处可见,涨大水年份,连我们用草皮修的公路也会随水漂了起来。拖拉机在地里打陷,链轨象纺线的纺车一样,滴溜溜的不停转动,只是在原地打转,就是无法前进。由于地湿水多,草根层,泥炭层太厚,翻过来的垡片都立着,象一条条切不断打不散的橡皮条。防陷和立垡的问题解决不了,开荒就会无法进行。从拖拉机手中提拔的技术员吴树棉,和广大机务人员一道,把链轨板加宽,增大拖拉机接地面积,以减轻拖拉机的重量,开始用木板加宽,后用改用铁板,经过多次失败的试验,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拖拉机穿上大鞋以后,能够艰难地在沼泽地上行走了。他们经过多次试验,又将五铧犁的大梁加长,解决了立垡问题,后经科学技术人员总结,定名为开荒的“二五五”措施,即二项改装(防陷和五铧犁改装),开荒的五项措施和五项注意事项,农垦部1960年专门来场召开了全国的“二五五”开荒现场会,肯定了八五九农场的经验在全国低湿地开荒中的普遍意义。这个会是在低湿地最严重的西通地区召开的,拖拉机手进行了现场对比表演,效果很好,会议取得了成功,为低湿地开荒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吴树棉同志在1959年被选为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代表。极端艰苦的条件,磨炼出了很多无畏的英雄,六分场由八位姑娘组成的“三八”包车组,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先进集体,在机务战线上,踊现了一大批象吴树棉,宋显芝,高颜敏等全省全垦区知名的人物。
绿叶红花
由于五六年和五八年大批复转官兵的到来,使北大荒的开发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新阶段。开发和建设北大荒,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突击力量,是建设的主力军。但是,这一伟大壮举,又不是单独某一部分人能够成成的,离不了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援,离不了饶河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建场初期,甚至离不开苏联的支援,要是没有这些友谊和支援,不仅会增加开发北大荒的难度,也可能不会获得成功。
最重要的首推饶河地区人民对农场的支援,他们怀着十分的热情欢迎组建农场,他们腾出了自己的房子、磨房、马棚,让进军荒原的头批部队得以暂时栖身。刚运进来的2900多头牛没草吃,死了一多半,农民把他们不多的牛草也支援了出来,使剩下的牛免于死亡。人口大量增加,各种日用品和副食品都供不应求,引起了一些商品上涨,县里严格控制物价,在物品奇缺的情况下成功地控制了价格。生产开荒,盖马架子要伐一些木头,县林业科从护林出发,不要农场砍树,发生了矛盾,县长就把林业科长找来,看怎么既不违犯党的林业政策,又能够帮助农场安家立业,县林业局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对农场放宽政策,给农场建家立业以很大帮助。在烧荒和护业防火问题上,也和县里有关部门发生过矛盾,双方都是从工作出发,执行党和政府规定的政策,每发生一次,双方都主动找对方交换意见,互相谅解,互相帮助,经过一次协商,双方之间的感情就增加一分。
农场地处边境,和苏联隔江相望,在两国友好的日子里,人民之间的来往是比较多的。建场初期,农场缺医少药,开江和封江时又各有一个月和外界完全隔绝的日子,有些重病伤员,要转到内地治疗很困难,只好转到苏联,请他们帮忙,他们都给予热情的治疗。拖拉机开始作业后,由于运输太困难,经常缺件少油,农场派人去向苏联求援,苏联每次都尽最大可能给予帮助。只是我们的拖拉机太多,苏联边境地区也未大规模开发,无法给我们大量的援助,但他们的热情经常使农场职工感动。内地对我们的支援就更大了,随着拖拉机给我们派来了大批拖拉机手,机车坏了,需要零件,到佳木斯去求援,厂里也是大力支援,有些甚至是无偿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