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批转业官兵来场
第一章 创建时期(1956~1963)
第三节 大批转业官兵来场
一、时代背景
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军队也实行四大制度,进入正规化建设阶段。为了储备兵源,适应战时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建立垦区,安置全国各地转业官兵,寓兵于农,屯垦戍边,巩固国防,建场安心生产。
1956年春,铁道兵一万余名复转官兵和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精兵简政,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号召,先后来到黑龙江垦区。
二、开路先锋
1956年5月,农垦部成立后, 6月便在密山北大营成立了铁道兵农垦局。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师和一个军官预备队的17000多名复转官兵陆续进入垦区。
1956年11月8日,由铁道兵九师组成的开荒大队,共11个中队1160人,奉命从虎头迁至饶河建场。1957年3月,八、五两个中队分配到饶河一棵树和永乐建点,成立三分场一、二生产队。1958年3月27日八五九农场派王喜林等五名铁道兵复转官兵建点西通地区新兴洞,为组建开荒四大队做准备。这支曾参加过“广西剿匪”、湖北“荆江分洪”和抗美援朝修路架桥的部队,又为开拓北大荒奠基铺路。他们是饶河农场(原八五九农场畜牧场和二分场)的开路先锋。
三、骨干力量
1958年3月,全国各大军区及军事院校的转业官兵250人,家属47人来到八五九农场三分场(即畜牧场),其中到一队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80师郑文汉、龚宗涤等20名转业官兵,北京空军部队有:车锐、曾广志等30人,到二队的有孙教民等66名转业官兵。他们来自沈阳、武汉、广州等军区和哈军事工程学院。到三队建点的有北京空军部队的转业官兵王尔丰、王英等10人;南京军区有赵世泽、秦帮俊等99人;沈阳炮校有于大普、陈传敏等24人。
1958年5月4日,由江西军区司、政、后各部所属的转业军官孙世周、李金臣、徐景祥、张贵春、刘其佳等80人、家属64人来到八五九农场开荒四大队——新兴洞建点。
1958年转业军官的到来,不仅充实了农场各级领导骨干和技术力量,扩建了一批生产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建设机械化现代化国营农场和农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是建设垦区的骨干力量。
四、盖马架
建场初期,无论是1956年来的铁道兵,还是1958年来的十万转业官兵,到场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工程就是建设临时住房——马架。
建点时,转业官兵一到,便指地为队,挥旗建营。放下背包就盖马架。人人手持镰刀,个个身背板斧,上山砍树,挥镰割草。用肩膀—根根的扛、一担担的挑,把建筑材料运到营区,然后根据需要在长方形的框内,埋上一米高的柱子,柱子上面横着一根木头,把柱子拉起来,上面架上人字形树条子,树条子上苫草遮雨。柱子中间夹用草泥或垡片作墙挡风。里面用条子搭成简易床铺。垦荒战士风趣地编成顺口溜:“小马架,不寻常,不用钉子不用梁,草遮雨,草当墙,里面还有沙发床”。这充分表示了垦荒战士开发北大荒的坚定信念和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57年春,三分场一、二队的铁道兵战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盖起了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马架,解决了近百户住房。1958年5月,新来三分场三队和开荒四大队的转业官兵,又盖起了各种类型的马架100多个。1959年春,二分场各新建点和开荒队又到处盖起了马架。靠马架拓荒者站稳了脚跟,开发了荒原,取得了“向地球开战”的第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