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山东文边青年来场

第一章 创建时期(1956~1963)

第五节 山东文边青年来场


  
  根据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和《黑龙江和山东两省关于支边青年问题的决定》精神,1959年2月14日虎饶县(局)首届党代大会决定:从山东招收4000名青年来垦区参加边疆建设,2月16日,中共饶河(八五九)人民公社发出通知,准备迎接山东支边青年的到来。
  1959年9月4日,山东省海阳县三个乡的300名支边青年来到二分场(西通)其中:大山乡的100人分到二分场二队(即“三八”队)建点,徐家店乡50人分到四队(今六队二号地)建点,留格乡的150人分到五队(今八队水库)建点。刘洪刚、乔崇礼、隋永安等三名青年分别担任了三个队的副队长。由于二分场土地面积大,人员不足,1960年3月,八五九总场又从四分场(胜利)调来山东省乳山县50名支边青年来到二分场。这350名山东支边青年的到来,对二分场的开荒建点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山东支边青年来场后,正逢秋雨连绵,劳动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一进10月,天气渐渐寒冷,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青年的衣服显得单薄。农场党委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发出关于《立即动员全场职工捐款、献衣支援新职工过冬》的通知,从10月14日开始到11月15日止,一、二分场共捐款1651.98元,献棉衣、帽、鞋等计110件。在当时条件下,对保证支边青年越冬起到了一定作用。也充分体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温暖和共建边疆的兄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