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视科学技术,尊重人才
第三节 重视科学技术,尊重人才
一、落实政策,调动积极性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实现“四化”,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根据上级指示,1977年3月30日,农场成立了科学技术办公室(简称“科技会”),负责指导全场各条战线科学技术工作的开展。同年,农场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场科技工作。1978年1月,农场召开了建场以来的第一次科技大会。各条战线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代表212人出席了会议。在会上,对27个科学技术先进集体和58个先进科技工作者以及23名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表彰和奖励。1982年秋,农场召开了第二次科技大会。1986年2月农场召开了第三次科技大会。农场党委书记郑文汉作了关于“农场科技工作的报告”,刘德智同志宣布了农场“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有关决定,为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正了名,平了反,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在农场建设四个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会议期间,在农场党委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分别成立了农学会(名誉理事长:王尔丰;理事长肖臣)、农机学会(理事长刘德智)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乔培华),并制定了“农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通过这次大会,大大的激发了全场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献身“四化”的积极性。
1978年以来,在全场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农场大面积应用化学除草,引进和更
换了小麦、大豆、玉米新品种十多个。农业生产上还推广了“因土施肥”、“秸杆还田”、“深松耕法”、“微量元素”的应用、“大豆垄作深施肥”、“水稻薄膜早育秧”等先进技术,从而使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各行各业重视了科学技术,其它林、牧、副、工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评定技术职称
根据上级规定,农场从1979年开始,对农业、农机、畜牧兽医、林业、水利、基建、卫生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会统人员,实行技术职称制。到1983年止,根据上级制定的技术职称考核评定办法,全场各条战线被评为各种级别技术职称的人员共计263名,其中工程师级职称35名,助理工程师级职称73名,技术员级职称155名。由于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的开展,农场各行各业,上上下下,一个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学知识的热潮在农场兴起,蔚然成风。几年来,农场报考参加各类专业的函授、电大、广播等学校学习和离职进修的干部、职工218名(43名自费学习不在内),现已回到工作岗位的94名,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设立“四总”
根据农垦总局指示精神,1983年以来,农场相继设立总农艺师(主管农、林、水)、总工程师(主管农机、修配、电力、机械)、总畜牧师(主管畜牧、兽医系统)、总会计师(主管计划、财务)。“四总”的人选都是由在农场工作多年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和具有工程师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担任。由于这些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参加了农场的领导,改变了农场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
四、实行优惠政策
在物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优惠待遇,是调动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一、工资:根据中央文件:“对在基层(县以下不含县)的科技人员实行技术补贴的规定”精神,农场从1983年4月起对全场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实行技术补贴。(第一,凡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一律在现有工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级。第二,另加技术补贴:工程师级技术人员和大学本科毕业生每人每月补贴21元;助理工程师级的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每人每月补贴18元;技术员级每人每月补贴15元)。二、住房,凡工程师级的科技人员在住房上享受场处级干部的同等待遇。助理工程师级科技人员在房屋转让中,享受适当的优惠待遇。三、粮油供应,从1984年起,凡工程师级的科技人员每人每月补助豆油一斤,细粮(大米等)供应上也给予一定优惠。由于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在农场工作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更加安心,为建设农场繁荣边疆贡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