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抗灾自救

第四节 抗灾自救


   
  1981年,农场遭受了建场以来最大的水涝自然灾害,使农场的农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全场干部、职工、家属不等不靠,积极进行抗灾自救。
  1981年,6、7、8三个月连续降雨67天,共降雨563.4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多297.8毫米,仅8月份就降雨28天,降雨量219.6毫米,由于严重涝灾,使预计亩产337斤的小麦,只收回139.6斤,由于麦收期间长时间阴雨,割晒未来得及拾禾的小麦生芽达60%以上,站杆小麦生芽率达20%以上,进场小麦由于连续阴雨无法晾晒造成霉烂;站杆小麦无法进行收获,有的地号小麦延至11月上冻后才进行收获。但麦穗上的麦粒已所剩无几。大豆、玉米等作物因低温、寡照、水淹和严重草荒,绝产面积达60%以上,全场大豆平均亩产仅34.4斤,玉米亩产83.6斤。由于严重涝灾,1981年农场总产粮豆仅13,043吨,比1980年(34,068吨)减少62%。粮豆平均亩产90.9斤,比1980年降低65%。
  全场干部、职工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没有恢心,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机械作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场干部、职工、家属、学生人手一把镰,人机齐上,开展了龙口夺粮的战斗。机务人员积极的为拖拉机和康拜因进行防陷改装,给拖拉机加宽链轨和穿“木鞋”,对收割机进行加宽轮距和封闭大轮等改装,以适应涝区作业。秋收中又实行了包定奖政策,更大的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全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保住全场的种子和口粮。
  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但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也给农场职工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困难。严重的秋涝使秋菜绝大部分淹死绝产。为了解决职工冬季吃菜问题,农场从辽宁等地进大白菜80万斤,土豆30万斤,购换大米200吨,为此,农场支出三万九千多元运费和补贴。大灾之年,农场党委对职工生活的关怀,使广大职工更加增添了抗灾自救的信心。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农场1981年经营亏损634.8万元,经济上的困难又直接影响着农场的生产。为了不影响来年生产,必须从增产和节资两个方面来解决经济问题,农场采取了八项措施:
  一、林业实行计件工资,从1982年起,畜牧业实行专业承包。避免劳动力的浪费和吃“大锅饭”。
  二、清仓查库,减少积压物资,充分利用库存。
  三、节油,推广柴油机节油器。
  四、加强用电管理,减少电的浪费。
  五、修旧利费,减少花钱。
  六、不急需的物资不准买,全场统一实行“一支笔”、“一本帐”。(花钱得经场长亲自批准)
  七、停止使用季节临时工(1,350人)45天(待业青年组织集体生产)。
  八、压缩管理费,机关实行定员定编。(90人)
  1982年,全场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战春涝抢春播,在1981年十分不利的基础上完成播种面积283564亩。经过1982、1983两年在农业生产上狠抓了种、管、收三个主要环节和高产措施(科学措施、调整品种、综合灭草),使粮豆产量和经营成果有明显提高。1982年粮豆总产2l,673吨,盈利79.5万元,1983年粮豆总产42,110.5吨,净盈利501万元,实现了灾后“一年恢复,二年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