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后记

编后记

编后记

编后记


 
  编修《饶河农场志》从1983年就开始准备,直到1986年才开始编纂。
  参加编纂的人员在经过系统地学习和资料的准备基础上,开始起草“志稿”。经过领导多次审稿和征求群众意见后,于1987年8月由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审定。根据管局审定意见再次进行修改,现在和读者见面了。
  这个志稿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问世,主要是由于农场党委的重视;农场机关各专业科室部门的努力;离退休老干部的大力支持。1985年12月农场成立了场史办公室,抽调编辑4人,工作人员3人。1986年初,农场党委发出了《征集农场历史资料》的通知,并举办了撰写专业志人员的学习班。场史办编辑人员又先后走访了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饶河县志办。回场后首先集中查阅档案,抄录资料计60余万字。由于饶河农场体制几经变革,文字资料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几年紧张战备时期几乎销毁殆尽,为此我们又采取了走出去的办法,在场内外老垦荒、老干部中广泛搜集口碑资料10万余字。农场各科室又整理出专业技术资料达百万字之多,经过整理汇编,基本摸清了农场三十年来建设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场史编写人员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可靠资料,分篇撰写,各负其责,实事求是地,屏绝一切干扰,真实地反映本来的面貌。
  饶河农场是一个机械化的国营农场,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饶河农场志”应该是一本图文并茂,纲举目张,言简义明的反映农场特点的企业史,具有资料性、记述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请专业人员撰写专业志,场史编辑人员除对专业志进行辅导外,集中撰写概述、大事记、政治、社会、人物、简史等篇。我们对撰写初稿都采取一章一议,反复讨论修改,然后送归口领导进行复审,这样经过一年的时间完成了45万余字的征求意见稿,又经多方复审讨论和征求意见,最后由编审委员会审定了第一稿,于1987年8月将第一稿送红兴隆农场管理局进行会审。根据会审意见再次进行调整、补充、修改后,交农场党委终审后定稿,打印出正式底稿,再次送交归口领导和各科室进行复审,并送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局史办终审备案。
  在场志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协助。老场长赵明高两次来信为场志寄照片和写序言;离休老干部们为场志提供大量的口碑资料;机关各科室撰写专业志的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此外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和饶河县志办给予我们很大指导和协助。谨此,向以上单位,向支持、协助场志撰写的所有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谢意。
  本志虽然屡有修订,迄今写成定本,但由于编写人员的水平,不免存有缺点和错误。为了不断提高场志质量,前对古人,后荫子孙,以史为镜,开拓前进,诚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或续编时补正,使这部场志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饶河农场志编辑办公室
                          一九八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