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双鸭山农场始建于1947年,是黑龙江省垦区最早建立的农场之一。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同时行使部分政府职能,实行两级制管理的国有农垦企业,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场区位于双鸭山市境内。地理坐标在东经130°15′~131°42′,北纬46°21′~46°36′之间。 场部位于双鸭山市东南宝山区的扁石河中游北岸2公里处,距双鸭山市中心33公里。农场东西长度平均为39.5公里,南北宽度平均为10公里,全场总面积为333.3平方公里,折合为50万亩土地,其中耕地18.6万亩,总人口1.7万人。全场有17个生产队,3个林场,4家实体公司。
1988年以后,农场进入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按照总局、分局的统一部署,对全场农林牧副业、工商运建服各业及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制度进行了改革,从探索、反复、调整中走向深化、稳定和完善。
农业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土地经营权入手,通过兴办家庭农场、农机具转让和土地资源的开放经营方式,使一大批以经营土地、农机、畜牧为主的承包定额上缴、自负盈亏家庭农场逐步过渡,以土地出租为主经营形式,建立起“两自理、四到户”,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根本上扭转了由国家出钱种地,风险由国家承担的局面。双层经营体制是垦区国有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特定模式,是农场和家庭两个经营层次,大农场代表国家主要进行以土地为主的资源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等,同时对家庭农场进行协调、服务。家庭农场是最基层的生产、经营核算组织。
工商运建服各业改革,在农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全面展开。改革经历了集体承包、股份合作改造和产权转让三个阶段。1988~1993年企业扩大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使场办企业实行简政松绑,扩大自主权,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994~1998年,工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是小型微利或亏损企业,约占工业单位的 50%,而较大型企业则主要是厂内经营剥离,全员风险抵押,负责人民主推荐或竞争上岗,高风险抵押。亏损严重的开始拍卖。1998~2000年全场工商运建服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民营转制阶段,到2000年底场办工业除粮油加工厂、煤矿二井、造纸厂未出售,其余10家企业全部完成转制工作。
这期间,为深化和完善全场经济体制改革,农场在国家、总局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对社会保险、劳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职工住房经1986、1993年两次转让,改过去的福利分房为职工自建自用,住房产权归己,自由交易;职工养老、职工医疗实行了社会统筹保险,改变了过去养老靠单位,医疗由企业包的局面,减轻了农场的负担;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取消了固定职工身份,实行了劳动合同制;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能上能下,择优录用的竞争机制;工资分配由单一的标准基础工资制转向计时、计件,岗位工资等多元化的分配方式。
改革推动了全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2000年全场社会总产值10 313万元,是1988年的2.4倍。其中农业总产值 7 342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71.2%,工商运建服各业其产值仅占社会总产值的 28%,工业占比重较高,主要煤矿当时销售全口径归农场上报。粮豆总产达3.3万吨,比1987年增加2.8倍,人均纯收入2 994元比1987年增加3.5倍。但由于1991和1993年农场遭遇两次历史上严重水灾造成经济损失巨大。 13年间农场利润盈亏相抵,纯亏损3 584万元,出现大农场盈利,家庭农场部分亏损挂账局面。
农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企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产值平均占总产值 90%以上,是农场经济的主体。1988年全场17个生产队和3个林场职工承包耕地17.9万亩,粮豆总产2.4万吨,创产值4 337万元,经营利润1 269万元。1990年农业大丰收,粮豆总产4.1万吨,亩产242.8公斤,产值7 101万元,经营利润2 558万元。1994年,由于连续两次特大洪水灾害,粮食总产仅1.3万吨,亩单产111.1公斤,产值5 643万元,经营利润为亏损545万元。1995年以后由于灾害和粮豆价格下降,生产资料涨价等因素,家庭农场出现挂账,承租土地困难,农场采取减负增效措施,土地租金每亩连续两年下调40多元,使家庭农场生产得以逐渐恢复和好转。
水利是农业命脉,经过两次特大洪水灾害,农场认真总结教训,加大水利投入。1988~2000年建防洪堤及回水堤36.5公里,治理涝区2处,扩建灌区 4处,修建河引水工程8处,水工建筑物132座。开发水田1.6万亩,打机井120眼,对6个水库进行消险加固。累计完成土方量 461万立方米,完成水利投资1 198万元,其中农场投入420万元,国拨778万元。使防洪水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达到保护农田11.2万亩,稳产、高产田 5.4万亩,为农业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夯实基础。
农场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开展以稻治涝的水田开发,不断深化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不断扩大。到2000年粮豆种植占全部耕种面积的 70%。由于科学种田,玉米、水稻、红白芸豆、蔬菜获得较大丰收。2000年粮豆总产3.3万吨,亩产247.2公斤,总产值10 313万元,经营利润34万元,农场彻底走出困境。
农场1988年被农业部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先进单位”,1991年被红兴隆管局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优秀农场”,2000年被省农垦总局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单位”。农场农机管理工作一直处在分局前列。到2000年底,全场农机总动力1.4万千瓦,旱田机械综合作业率达86%以上,水田机械综合作业率达78%以上。1988~2000年农场累计生产粮豆 39.1万吨,平均年生产万吨,商品率达到70%左右。上交国家利税1 050万元,积累固定资产5 951万元。
全场林地总面积18.8万亩,其中人工林3万亩,先农后林地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木材总蓄积量567 829立方米。1988~2000年累计完成抚采面积8.4万亩,出材总量 4.4万立方米。1996年农场按照国家“五荒”开发政策对林业荒山、荒地、采伐迹地进行拍卖、承租,一定30年不变,利益二、八分成,个人得八。到2000年有 1万亩荒山荒地全部承包给林业和部分下岗职工,其中签订承包林地30年的合同达54份。
农场畜牧业生产历史较长,50年代后期农场曾称集贤畜牧农场,有一定畜牧管理水平和生产规模。二队猪场科技人员经过 7年艰苦努力培育成功新哈白种猪,建成全省六大主力育种基地。80年代中后期全场畜牧发展进入鼎盛期,畜牧公司经营的猪、鸡场都盈利。90年代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加上农场农业连续受灾,畜牧业严重下滑,经济不景气,场办猪、鸡场纷纷下马。1994年畜牧公司被迫解体,恢复畜牧科体制,猪、鸡场转卖个人。1996年农场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围绕畜牧发展扩大种植玉米,实施过腹增值的农业发展策略。农场在1997、1998、1999年连续 3年出台“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有关文件和政策。畜牧科转变职能,上门热情服务,在技术上引进推广先进管理、饲养、防疫等模式。从而调动农场职工发展畜牧生产的积极性,畜牧生产迎来前所未有大好局面,到2000年全场畜牧产值占农业总值的13.2%。
农场副(渔)业多属自给自足性生产,1993年前,商品率较低。1993年后,逐渐由自给性向商品化生产发展。副业主要以养殖猪、禽、牛、羊,种木耳段,采集山野菜和制菌;渔业以水库为依托,发展浅水养鱼及特色养殖。到2000年职工副业纯收入户超 1 000元,成为职工经济收入重要补充。
农场工业在1993年前属于自给自足型,为场内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上按农场计划安排生产。产品主要有煤炭、食品加工、农机修造、建材、纸制品等,年产值仅占全场社会总产值的10%左右。期间农场对粮油加工厂 “特二粉”、“水化豆油”、“挂面”、造纸厂“高强瓦楞纸”、一砖厂“红砖”进行较大更新改造投入,使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经营效益良好。其中:粮油加工厂的“水化豆油”、“挂面”,一砖厂“红砖”,瓦厂“真空瓦”被评为农垦总局优质产品。1994年后,随着国有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抓大放小,民进国退,先后将砖厂、综合厂、建材厂、煤矿一井卖给个人。粮油加工厂、造纸厂、煤矿二井出租给个人,修造厂、瓦厂留守。农场工业管理职能由计划时期领导决策型,转向为基层依法指导、规范、服务型,期间主要是抓合同管理,看好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好租金收缴。1993~1995年是农场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 3年,随着国家经营体制改革深入,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三个轮子”一齐转,当时农场拥有租赁、个体煤矿达16对井口,原煤产量年平均达25万吨,农场原煤产量占农垦总局煤炭系统产量近50%。2001年4月,根据省政府文件将农场所辖12家煤矿行政管理权,由农垦口移交双鸭山市地煤局管理,从此结束农场30多年采煤生产和行业管理职能。
1992年前,农场商业以国营商业为主,随着私营个体商店的兴起,市场竞争加剧,公有商业经营额逐年下降,出现不同情况的亏损。1993年商业公司总店进行经营改革,首先由班组承包后发展到出租柜台,公司靠收房租和货柜台租金维持生存,到1996年,外欠债务总额高达150万元。1997年 2月柜台彻底转卖给个人,商业公司彻底解体。2000年全场商业从业人员发展到400多人,年销售额920万元,占全场社会总产值的8.2%。
1987年农场共有货车26台,客车3台,年运输量3万吨,主要是为全场生产、生活服务,完成上交粮、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运输任务。198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农场车辆转卖个人,个体运输蓬勃发展,跨省运输、场内外联运、客运和个体出租车市场不断完善,使农场运输业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1993年秋开始农场在上级支持下拨专款对水毁场内公路进行修复,经 2年多努力,场内公路状况明显好转。1996年农场交通科上划分局交通局后,场内主干线公路48公里,归交通科管理。1998~1999年农场对场内主干线公路进行彻底维护和建新型路标12公里。2000年全场大小客货车203台,总吨位680吨,其中客货车出租车53台,完成货运量 800万吨公里。2001年双鸭山至七星泡段国家三级白色路面过场境16公里,提高了农场公路等级和运输能力。
1988~1994年农场建筑公司(下属工程一队、工程二队和工程三队)是农场惟一的房屋建筑、维修和工程管理单位。公司是由 17名工程技术人员和180多名工人组成的施工设备齐全,国家四级建筑企业。1981~1987年完成总建筑面积44 376平方米,其中楼房13 200平方米,于1983年重点转入场外施工。1988年以后由于建筑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加上农场经济不景气,建筑市场出现下滑,1994年仅完成建筑面积 5 173平方米,企业连年亏损。1998年建筑公司整体出售给个人经营。当年“双达建筑公司”成立,该企业资金、技术力量较强,是具有国家四级资格的建筑企业。1998~1999年该公司完成场内楼房建筑面积 7 480平方米,其中完工的场直小学教学楼3 740平方米的四层建筑,被农垦总局建筑行业评为优质样板工程。
粮食是农场的主要产品,1988~2000年粮食平均产值是全场社会总产值的75%。1988~1993年农场加大粮食管理力度,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按计划保证生产、生活和饲料粮食。1996年粮食市场彻底放开经营,农场结合实际不断调整粮食种植和收购政策及措施,确保了新形势下粮食收购和销售任务完成,满足农场生产、生活用粮,较好完成外贸出口工作。
1988年农场通信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实现队队通电话,无线有线并举,场部地区加挂了电缆,为农场通信事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受经济和技术的影响,机房陈旧,通信设备简陋,仅有200门单式供电交流机和3台30门磁石交换台机,市话皮长不足 6公里。场内外信息传输得不到保障,特别边远生产队因电话或线路故障时有发生,给农场生产、生活带来影响。进入90年代,通信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通信设备从供电交换机、铁线传输,达到交换程控数字化,传输光纤化,装机总数达2 368部,电话普及率为 13.6%,市话电缆103皮长公里,光缆52.4公里,年营业额突破100万元。
农场党委是全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农场党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狠抓经济建设同时,对组织人事、纪律监察、群团组织及政法武装等工作进行了不断改革和探索。通过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坚持原则,发展新党员,实行党内民主评议,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和干部录用公示制的用人机制,以及开展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党风廉政建设等,提高了党委和基层组织的自身素质,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在各自岗位上争当先锋模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了党在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中的监督保障地位,造就了由43人组成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政工队伍。1988~2000年,农场党委在1991年被总局评为“党风、政风建设先进单位”,有 2个基层单位荣获总局级“先进党支部”称号,有7个基层党组织被分局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2人次被分局、总局评为“优秀党员”,8人次荣获“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这期间有12名党员干部获总局级“劳动模范”称号,10名党员荣获分局级 “劳动模范”称号,13名党员干部获分局级先进工作者称号,8人获“党风政风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期间,农场工会、妇女、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在党委领导下,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妇女半边天和共青团接班人作用,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1988年农场工会被省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称号,1990年场工会被总局、红兴隆管局工会授予 “先进职工之家”和“优秀工会集体”称号, 1999、2000年连续被分局工会评为“优秀工会”称号,期间有13人被分局工会评为“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和“三八旗手”。场团委于1989、1990年获管局“先进团委”称号,1991年获总局“先进团委”称号,1998、1999年获分局“先进团委”称号,2000年荣获总局“先进团委”称号。
公安、检察、法庭、司法和武装部门在分局党委和农场党委的双重领导下,为保一方平安履行各自的职责。公安机关以稳定社会,减少案发率,提高破案率,使人民满意为出发点,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宗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13年共计侦破刑事案件 422起,占同时发案总数的58.8%,对176人进行了治安处罚和教育,净化了农场治安环境。这期间,法庭共审理民事案件934起,经济案件1 275起,诉讼标的额260万元,受理执行案件200余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 100余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司法部门在实施普法教育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法律咨询、代理诉讼、调解、公证、“两劳”等业务,13年间调解民事纠纷 800余件,成功率达96%,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1996~2000年 5年间共代理诉讼民事(经济)案件140起,为农场清回欠款380余万元,2000年办理公证业务200余件,为企业和职工提供有效法律援助,增加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农场武装部按上级要求认真组织民兵训练,多次代表分局接受总局武装训练考核并取得优秀成绩。平时为农场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作出突出贡献。1998年春扑灭山火中投入民兵400余人,同年赴松花江、江川段抗洪抢险民兵出动200余人,有 2人立功受奖。1988~2000年13年间向部队输送119名新兵入伍,其中先后8人立功,19人受奖;接受复员军人95人,其中11人走上领导岗位。武装部1995、1998、2000年三次被总局党委、武装部授予“总局武装部标兵”和“总局先进武装部”称号。
农场办社会是农垦特色,是农场建设的组成部分。 1988~2000年全场社会性支出达7 084万元,平均年支出545万元。2000年支出1 679万元(教育889万元,政法212万元),从而推动了农场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某种程度增加了企业和职工的经济负担。
农场科技事业在“科技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思想和“靠科技、靠政策、靠投入”的方针指引下,得到重视和加强。2000年,全场有各类科技人员630人,是1988年的1.6倍,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71人,初级职称244人,基本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科技队伍。1988年后全场先后成立科技协会和11个行业学会,为科技人员开展学术研究,科普活动提供了场所,为更新知识、转化科技成果创造条件。1988~2000年先后有29项科研项目获农场、分局科技一、二、三等奖,有42项获荣誉奖。先后推广技术项目16项,发表论文848篇,其中国家级 39篇,省部级123篇,总局级202篇,分局级484篇。
农场教育事业在这13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教育设施逐年增加并趋向完备。农场1991年建起1 247平方米宿舍楼,1998年建起3 740平方米小学教学楼,同时对中学校舍进行多次维修。中小学相继开展电化教育,建起微机室、语音室和教学仪器齐全的实验室、生物标本室等,到2000年两校用于更新教学设备资金高达100多万元。(2)停办了职业高中,撤销了中学高中部和全场队办小学、中学,实现了小学、中学集中办学目标,节省了教育经费,提高了教学质量,夯实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训教师队伍,农场在资金非常困难情况下投入20多万元用于师资培训,使全场 141名中小学教师具备了相应学历和职称。到2000年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有 104人,占教师总数的75%。(4)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定编、评聘上岗,落选分流的用人机制,学校后勤实行内部招标、推行校管民办的管理模式。 (5)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95年以后全场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合格率、巩固率、升学率年年达到100%。1988年农场场直小学被总局评为垦区第一批标准化学校,1989年晋升为省级标准化学校。1989~2000年被分局、总局评为“文明单位标兵”、“教育先进集体”、“花园单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学被评为分局级“管理先进单位”和 “安全文明单位”。(6)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职工培训。13年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达15 147人次,其中资格培训2 500人次,岗位培训3 890人次,先后进修(函授)的职工中专毕业生315人,大专毕业生483人,本科毕业生46人,提高了职工素质,增强了农场各行各业技术人才实力。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场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建设。 1987年生产队和基层厂矿先后建起了“三室两场”,农场工会在场部创办了职工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为职工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1995年以后,场部地区歌舞厅、书屋、放像厅、台球室等纷纷兴起。2000年农场有线电视实现了全场光纤联网,光纤总长度达80公里,全场各生产队都能看到农场新闻和30多套电视节目。
这期间,农场新闻宣传工作得到相应的发展。基层各单位都有专兼职记者、通讯员,每年农场举办一期通讯员培训班,使“农场新闻”、“农场信息”、“夺粮小报”、“工业简报”和基层板报越办越好。1988~2000年平均每年向场外发新闻稿达 1 500余篇,1997年农场居总局宣传报道排行榜第80位,2000年排榜上升至第40位。发挥了宣传工作外树农场形象,内强职工素质的作用。
90年代初,农场党委总结80年代创建精神文明经验,在此基础上成立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与宣传部合署办公,使全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步入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轨道。农场党委出台一系列文件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小康队、文明单位、“十四杯”创建活动,提高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企业文化素质,美化了场容场貌,使农场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涌现出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1988年农场被总局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场”,1991年被管局党委授予“党风政风建设先进单位”。1992~2000年交通管理站、松岭林场被总局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十二队为垦区小康队 “红旗党支部”称号,8个生产队获“小康队”称号,占全场生产队总数的47%。场直小学等15个单位获分局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场经济的发展,全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1988年职工医院建筑面积3 700平方米,1991年扩建1 000平方米,建立传染科,床位达 110张,医疗设备较齐全。生产队和基层厂矿、学校都有卫生所、室,形成医疗服务网络,达到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农场的要求标准。 1992年农场医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8年 10月被省卫生厅批准“爱婴医院”,2000年农场卫生科被分局授予“九五期间基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1世纪,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场人民团结一致、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奋发努力,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之路,扎实稳步推进结构调整,一个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有农场,必将以崭新面貌屹立在完达山余脉,锅盔山脚下,扁石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