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土壤

第四节 土壤



                 第四节 土  壤
  根据土壤形成条件,土壤形态,特性及其利用的不同,可分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五类。
  一、棕 壤
  是场区分存最广的土壤,总面积 30万亩,遍布全场各队,其中耕地3 000亩。根据棕壤的形态,特征及利用的不同可划分三个亚类。
  山地棕壤:分布在山地,土壤特征:土层薄,土层发育不明显,黑土层 5~15厘米,黑土层以下为未风化母岩,全剖面棕色。
  中层棕壤:分布在山地和起伏高地,较山地棕壤稍平,土层较厚。特征是土层较厚,黑土层5~15厘米,团块结构,下面为黄棕色的粘土,有较明显核状结构。
  砂岗草甸棕壤:零星分布低平起伏小岗包上母质为河流冲积砂。特征:黑土层20厘米砂壤或轻壤,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二、白浆土
  零星分布在黑土地带,总面积3.9万亩,其中耕地2.2万亩。全场白浆土地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十二、十五队。土壤特点是黑土层厚15~20厘米,有明显的白浆土,板结、坚硬、无结构、透水透气性差,呈灰白色。按形态特性可分两个亚类。
  白浆土:零星小片分布在岗上部,占面积2.4万亩,其中耕地1.5万亩。目前大部分白浆土已将白浆层翻至地表,地表发白,土壤坷垃多,白浆层下面为粘重坚实淀积层棕褐色,大粒状结构。
  草甸白浆土:主要分布山麓坡地中上部其中耕地 8 000亩,土壤特征:黑土层较白浆土厚,约20厘米,白浆层发育不太明显,物理性状稍好,养份含量也较高,白浆层以下是坚实的淀积层。第一章自然地理
  三、黑 土
  是农场主要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缓坡岗地的中下部,面积12万亩,其中耕地 9万亩。特征:地形为排水较好缓坡地漫岗。垦前植被为草甸草原植被、杂草等。有机质未被分解而残留在土壤表层中,因此多年来形成腐植质层深厚的肥活黑土层。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
  黑土层厚薄随地形高低而不同,从高到低逐渐增厚,根据黑土的特性,形态和利用不同可分为两个亚类。
  普通黑土:简称黑土,面积10万多亩,其中耕地 8万亩,主要分布在一、三、九、十、十四队,它的特征是黑土层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棕壤性黑土:棕壤性黑土从地形,植被及土壤形态来区分。地属棕性土壤的黑土过渡的土壤,面积1.2万亩,其中耕地7 000亩,土壤特性,黑土层厚20~25厘米,团块状结构,主要分布在四、五、七、十队。
  四、草甸土
  分布在扁石河、七星河、马蹄河的低地和缓坡平地,其中耕地 6万亩,也是农场主要耕地土壤之一。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开垦的,土壤肥力较高,从有机质含量来看,是农场最肥活的土壤,但处地形低平,易受洪水威胁。特性:所处地形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过多,土温低,微生物活动微弱,厚度 40~120厘米的黑土层,由于干湿交替的结果,在剖面中出现较多斑纹,底土层常受水作用,有明显的潜育特征。
  五、沼泽土
  零星分布在七星河、扁石河两岸的低洼地,与潜育草甸土交错分布,场区沼泽土主要是草甸沼泽土亚类。土壤特性:表层有约20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密集交织成网向下厚20~30厘米结构不明显的腐质层,再向下为灰兰的潜育层。草炭的养分含量相当高,据测定有机质 50%以上,全氮1.4%,全磷0.4%~0.5%,可用来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