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气候

第七节 气候



                第七节 气  候
  农场地区的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历年最高气温为零上38.3℃,历年最低气温为零下39.4℃,年平均气温零上 2.8℃,≥10℃积温2471.7℃。历年平均降水量502.1毫米,无霜期122天。历年平均初霜日9月20日,历年平均终霜日5月20日,年降水量集中在7、8、9月。1955~2000年农场气候情况如下:
  一、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为502.1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 830.5毫米(1960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10.3毫米(1977年),最小年降水量比最大年降水量少521.2毫米。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 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此期间内一日暴雨达137.9毫米(1973年9月11日),连雨天最长达16天之久(1959年6月26日~7月11日)。
  二、相对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67%,相对湿度历年最小2%(1993年3月29日),每年4~5月因受蒙古高原干燥气流的影响,相对湿度下降,月平均相对湿度50%~60%,在天晴无风的情况下,午后相对湿度下降到 20%左右,造成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土壤干旱,6~9月受海洋暖湿气流和季风的影响,相对湿度可达80%以上。
  三、蒸发量
  历年平均蒸发量1 196毫米,蒸发量年最小为 959.3毫米(1960),蒸发量最大为1 549.4毫米(1978年)。蒸发量一年中,最少为1月份,蒸发量最大为5月份。
  四、气 温
  历年年平均气温为2.8℃,极端最高气温为 38.3℃(1982年7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9.4℃(1969年1月23日),月平均最高气温29.8℃(1982年7月)。一年中1月是次冷,7月最热,冬季严寒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的时间长达5个月,以有冰期计算,则长达8个月。
  五、日 照
  日照年平均2 453小时,年日照最多2 846.6小时(1967年),年日照最少2 110.8小时(1984年)。一年中5月份日照最多,12月日照最少,每年从“春分”开始,日照加长每天可受 9小时以上日光照射,“夏至”在一天日照达14小时,有利于提高地温、气温,加强作物的光合作用,“秋分”后日照又恢复到9小时以下。
  六、霜 期
  历年平均初霜日9月20日,历年平均终霜日为5月20日,历年平均无霜期为 122天。历史上初霜最早是9月7日(1976年),初霜最晚是10月7日(1994年),终霜最早是4月30日(1976年),终霜最晚是6月5日(1965年),无霜期最长140天(1994年),无霜期最短100天(1978年)。
  七、风
  历年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最多最大风向为西风,最大风速为28米/秒(1974年11月7日),年平均风速最大为4.6秒(1960年),年平均速度最小为 2.5米/秒(1985、2000年),大风出现最多是1972年42次,大风出现最少是1955年1次,一年中春季风最大,夏季风最小。
  八、冰 雹
  农场出现冰雹的次数少,分布面积不广,但对农作物有一定危害性。1962年 7月30日的一次冰雹中,六队玉米受灾面积最大。1998年6月8日一场雹灾面积达5万亩,重灾面积达2.4万亩。1999年6月7日一场雹灾1.7万亩受灾,绝产600多亩,两次灾害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受灾面积之大,灾情之重前所未有的。经过农场雹灾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在农场东南走十队——十一队——十五队——十二队。1998、1999年两次雹灾都走这条路线。另一条线是从友谊农场的九队——农场十六队——七队——八队——九队,1999年发生一次。
  九、小气候
  农场地形复杂,山脉走向不一致,峰谷交错,地形变化大,因此,各地区的气候有差异,如靠锅盔山的九队、十队、十二队、十四队、十五队年降水量较其他队多。七队以东地区,高粱在一般年份都能成熟,而以西的各队成熟率低,有时颗粒不收,因此看出七队以东地区气温高于七队以西的地区气温。
               农场年平均气象资料统计表
                 (1955~2000年)
  表1—1



               农场年平均气象资料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1—2


  
                 历年气温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1—3



                 历年降水量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1—4                               单位:毫米



  十、气候与农业生产
  从表中可见农场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春秋短,夏季气温高,雨量充沛,日照长。小麦生长期1~7月,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250.6毫米,历年月平均气温14.3℃(其中 6月份18℃,7月份21.3℃),历年平均照926.8小时。大豆、玉米生长期5~9月,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413.6毫米,历年月平均气温17℃,历年平均日照 1 143.9小时,有利于麦类、大豆、玉米、谷子等作物生长,但是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都有一定影响,严重时造成地块绝产。
  十一、主要自然灾害及防护
  1、春旱:农场主要是春旱,由于四五月降水量少, 相对湿度低,风大,蒸发量大,往往发生旱灾。农场曾发生 3次大旱,即1932、1949、1989年,其中最严重是1949年扁石河断流。其次是夏旱,主要年份有1982、1999、2000年。主要措施采取大面积秋翻地、秋起垄、镇压。春天选较抗旱的品种,适时播种,发挥水库调节作用,同时采用人工降雨等科学措施等。
  2、夏秋涝:农场主要是防夏秋涝为主,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雨季,平均降雨量是130.1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 25.9%,造成耕地土壤水分过多,机车不能下地,影响麦收。为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加强麦收前的准备工作,抓紧有利时机进行麦收。夏秋涝主要年份有1960、1981、1991、1994年。由于近几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小麦已经不种了,这样从作物上避开雨季。现在主要措施是加大治理七星河和扁石河力度,使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在加大河道整治同时,狠抓农田渠道网络建设,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
  3、风害:每年四五月风大,次数多, 大风出现次数占全年大风次数 40%以上,最大风速18米/秒。 此时正是小麦播种、出苗、分蘖期。大豆、玉米播种出苗期,土壤干旱,表土被风吹走,造成风蚀。
  由于农场地处山区,危害性不大,仅局部地区有风害,分布在七队 1号地、10号地、12号地、三队1号地。防护措施是在风口处加大防风林栽种和保护。
  4、雹灾:1998年以前出现冰雹的次数少,面积不大, 造成危害性也不大。1998、1999年冰雹对农场造成很大危害,经济损失严重。这种天气多发生在春末夏初的五六月,占全年的70%左右,这时冷暖空气很活跃,冷空气活动频繁,冰雹容易产生,一般顺山走。
  5、霜害:1959年5月末的一次晚霜,使农场 1.5万亩以上庄稼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估计损失40多万元。1957年和1958年 5月种植的高粱和乔麦,因早霜的袭击而颗粒不收。近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采用地膜等先进技术,霜害影响不大。措施主要是加强预报,争取时间作好局部预防。
  6、低温冷害:低温冷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其中以夏季 6~8月的低温冷害对农作物影响最大,使作物贪青晚熟,影响产量,使粮食含水量增加,千粒重下降。农场出现严重低温冷害的年份有1957、1964、1969、1972、1976年。80年代中期以前农场平均3~4年出现一次低温冷害,80年代中期以后没有发生过低温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