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是农场的主业,农业产值占总产值 90%以上。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在体制改革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种植结构比例均按上级下达的粮豆生产任务指标而定。粮豆作物比例占总耕地面积的91%以上,经济作物很少,仅是为了满足场内职工生活需要。1995~2000年农场以优质高效为目标, 除了上述三大作物外, 又增加白瓜籽、白芸豆、红小豆等作物。“压麦、稳豆、增加玉米、水稻及经济作物面积”的调整思路,为农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奠定基础。2000年全场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 55%,合理种植结构加订单农业,有效规避风险,使职工得到了实惠。
小麦易管理,好收获,但受自然影响一直单产不高,受灾损失严重。1988~2000年农场有二次大的水灾和连续秋雨不仅粮食损失严重,而且给整地和第二年生产带来重大问题,加上市场价格下降,小麦种植逐年减少,到2000年小麦种植面积仅总播种面积的5%。
农场自然条件适宜大豆生长,长期以来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上交和加工豆油、豆饼作饲料。改革开放后粮食政策放开,受市场价格上涨刺激,职工种植面积一路走高,特别是1997~1998年种植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 35%以上,尽管农场一再引导职工压缩大豆面积,但职工有一定自主权,暗地扩大种植面积,直到1999年市场价格严重下滑,才真正停下来,但种大豆多的家庭农场损失很大,大豆常年在肥力瘠薄的土壤中生长造成减产严重。由于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到位,2000年大豆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5.6%。
农场耕地大部分是山坡地,山区小气候适合种玉米,此作物抗自然能力强,受土壤肥力因素影响小,产量高。计划经济时期玉米单产都超 400公斤,体制改革由于采取更先进科学方法种植单产达600公斤,实践证明玉米是高产稳定当家品种。
农作物种植比例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3—1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