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作物

第二节 主要作物



                第二节 主要作物
  农场主要作物有粮豆、经济作物和蔬菜三大类。
  一、粮食作物
  农场经过几十年种植发展,到2000年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大豆三大作物为主。
  小麦:1988~2000年,小麦年际间播种面积相差很大,产量不稳,发展不平衡。1985~1990年,农场小麦种植占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面积达6万亩以上。1990年小麦种植最多达到81 870亩,平均亩产241公斤,当年取得较好种植效益。1991~1995年,由于农场连续5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小麦播种完不成计划,特别是1991、1993、1994年麦收期间连续降雨,造成严重涝灾,机车下不了地,人工在水中抢收小麦,小麦损失巨大,耕作土壤连遭破环,对第二年生产非常不利,自然灾害制约农场经济发展,小麦平均亩产99.3公斤。1996年农场小麦种植面积有所恢复,播种面积达42 945亩。1996~2000年国家对粮食改革政策不断加快,取消保护价,粮食全面放开,受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加上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到2000年只播种9 39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
  大豆:大豆种植在1996年前是国家指定性计划,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上级每年下达征购任务,只有完成征购任务后,少量产品才能上市,大豆种植在 60 000亩左右,平均亩产110公斤。1996~2000年,国家粮改政策调整,放开粮食市场价格,大豆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不下,刺激了职工种大豆积极性,农场三令五申强调引导家庭农场减少大豆种植面积,但实际运作上,家庭农场凭主观盲种,1995年大豆种植面积达总播种面积 35%。1998年农场遭严重春旱,秋天市场大豆价格严重下滑,最低时每公斤仅卖 1.6元,这时职工才冷静下来。2000年农场大豆种植面积才真正压下来,当年种植大豆面积占总面积的 15%,由于受土壤肥力制约,质量和产量上不去,亩产在120公斤左右。
  玉米:历史上农场被称为“棒子场”,是形容当时玉米种的多,产量高,年年丰收。在种植上采取人工创穴抓把粪,玉米杂交双株等方法。1986~1994年,农场种植玉米面积 4万亩左右,虽说是计划经济,但因玉米种植收获费时费工,价格又低,收获后玉米水分大不易保管,各单位在实际运作中都照计划种植少一些。1996年以来由于农场加大种植结构调整,随着畜牧业大发展,玉米价格上涨,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7年农场推广玉米覆膜栽培近万亩,实现历史突破产量大幅度提高。农场玉米主栽品种,前期是东农248,近期固定绥农7号品种,坚持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及播后、苗前土壤灭草,防玉米螟等技术,玉米平均亩产超550公斤。
  水稻:农场在60年代进行少量水稻试种,方法在草甸子上翻过来,抛撒种子,草荒严重,成熟晚,产量低,到1996年结合水稻治涝,种植结构调整,全场开始大力开发水田,农场以引进鲜族种稻户为骨干,治理扁石河搞水田开发,到1997年全场发展水稻的种植面积 2.3万亩,打机井100多眼,全机关人员带头每人种 15亩以上水田,声势比较大。到1998~1999年水田开发达4万亩,后来由于水源缺少,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地块严重渗水,水田面积缩减到2万亩。相对讲水稻在农业种植中是比较保险种植品种,在近6年大面积种植中只有1年受灾。水稻大面积种植对农业丰收起到一定作。农场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沿扁石河七星河的五队、九队、十一队为主。主栽品种空育131,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在个别地号达到亩产 650公斤。种植方法采取旱育稀植,三化栽培。近年收获以机械为主,从而达到收割适时,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的效果。
               农作物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3—2



  二、经济作物
  甜菜:80年代后期,红兴隆新谊糖厂投产,红兴隆管局给农场下达指令性甜菜生产计划,农场甜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新谊糖厂在农场建立甜菜收购站,制定优惠收购政策,有力调动职工种甜菜积极性。1992年农场引进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提高甜菜生长期增加产量,减少了成本。1993年全场甜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平均亩产2.2吨。种植大户上百亩的有几十户。农业科技术员任有科种植的60亩,平均亩产达 3.7吨。1999年因糖厂效益差不能及时兑现甜菜款,严重挫伤职工种甜菜的积极性。甜菜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随之糖厂撤销甜菜收购站,运输距离远补贴又少, 虽然上级也要求继续种植,甜菜年种植只在千亩左右,甜菜主栽品种302、303,双丰309。
  红小豆:红小豆喜温,耐旱,怕涝作物,对土地肥力要求不高,农场山坡地和小气候适合生长。随着市场需求,效益可观,农场逐年扩大种植面积。2000年超万亩,主栽品种是日本红。该品种适合农场土地条件,抗灾能力强,产量高。日本专家按生产期到农场监管生产全过程,产品全部按订单价格回收。种植采用卡、精深栽培模式。平均亩产 150公斤以上,亩纯收入达200元以上。高产户亩产量达200公斤以上,亩纯收入300元以上。
  白瓜子:可分为白瓜子和角瓜子。白瓜子分雪白、光板、黄厚皮 3种。瓜子可直接食用和作工业原料,特别出口非洲很受欢迎。随着市场需求,价格上涨,经济作物的不断扩大,白瓜子成了重要首选作物。1990年前后全场种植在1万亩以上,产品单价每公斤在6元以上,职工获得很大利润。1993、1994年农场种植都在 3万亩以上,但遭重自然灾害,大面积烂瓜,产量极低,职工损失严重,一度影响职工种植积极性。1998年农场推广了以防南瓜疫病为中心的高产栽培技术,种植达2.2万亩。平均亩产75.1公斤,亩纯效益达334元,职工积极性得以恢复。前期以华南无叉为主栽品种,后期的红岭一号,今农杂交种为主。角瓜以农家种和今美 1号为主栽品种。由于销路好,效益高,得到职工认可,种植和收获实现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职工种白瓜籽热情高,到2000年末种植近3万亩。
  甜叶菊:1997年春,工业副场长郑岗利,在总局经贸会上了解到牡丹江分局海林农场种植甜叶菊经济效益很好,经向农场班子汇报征得同意,他去海林农场考察,通过调研认为效益可观,适应农场地少人多的密集型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后又了解到农场附近宝清县七星泡镇、新华村等有多年种植该作物经验,经调查研究,经农场同意搞试种。在总局经委外贸公司大力支持下,开始运作并和该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农场在一队、二队、七队、十四队进行试种,种植人员都是自愿,种子由上述公司提供,农场在宝清七星泡镇引进专业户,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当年全场试种面积近400亩,一队、二队面积最大,有近300亩。其中总局经委外贸公司在一队种近150多亩。该作物当年长势较好,秋后平均亩产量达300多斤,但秋季该作物晾晒条件要求严格,投入成本较大。由于质量达不到要求,收购价低于标准合同价近三分之一。事后总结看这种作物适合农场地域生长,产量也可观,但受市场(特别国际市场影响大)价格因素制约,影响了该经济作物在农场发展。
  黄芪:2000年农场为调整种植结构,决定开发具有经济效益的中药原料黄芪。农场从农垦科学院请一名技术人员王文龙到场宣传,最后聘请他为驻场技术人员。当时以向阳林场、六队、中心苗圃为试验单位,取得成功。
  三、蔬 菜
  1988~1998年,农场种植蔬菜主要是自给自足型,有的年份只是多种大白菜供应附近矿区,但销路没有保障,效益时高时低。1993年农场成立蔬菜公司,当时只有十几栋春棚,是试验型,效益一直不好。1998年 3月新的农场领导班,根据农场实际情况,确定以蔬菜棚室生产为重点建设项目,拉动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班子主要领导带领蔬菜公司人员南去山东寿光孙家集学习,北到大庆取经,从而坚定开发蔬菜信心,在上级支持下,建立富兴蔬菜开发区,农场出台《关于发展棚室蔬菜有关政策》的场发26号文件,随后又发了30号、32号有关补充文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下岗职工和分流人员及场外种植能人,当年8月1日蔬菜开发区破土动工。到2000年,建成有水、电、路三通的日光大棚166栋、春棚265栋、裸地蔬菜近 2万亩,其分布在沿双七公路两侧的5个生产队,总面积431亩。以富兴蔬菜开发区为中心幅射全场,有59户住在大棚,其中引资来场26户,安排闲置职工330人。农场蔬菜以反季节蔬菜为主,每年3月上旬陆续上市,11月份结束,主栽品种有豆角、黄瓜、西红柿、尖椒,还有南菜品种的苦瓜、冬瓜、茼蒿、西兰花,裸地蔬菜以土豆、白菜、茄子、圆葱、萝卜为主,年总值达1 500万元。
  蔬菜发展以开发区为龙头,进行开发引进培训、服务为一体,农场在蔬菜开发上累计投入近千万元。2000年宾县农民明广宝带领17户举家迁到农场蔬菜开发区当年建成日光室天棚26栋,由于引资金、技术、利息使农场蔬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在双鸭山市有了一定知名度,成为农场经济增长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