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禽饲养与管理

第二节 畜禽饲养与管理



               第二节 畜禽饲养与管理
  农场畜牧生产始终以鸡、猪为主,兼顾发展牛羊。90年代,农场畜牧业发展一度跌入低谷。1994年 4月畜牧公司被迫解体,随之全场国有猪场、鸡场转给个人经营。在管理和饲养上发生根本变化。经过一段低迷后,在市场推动和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下,全场畜牧业发展出现以养猪,养羊为新增长点的大好局面。
  一、猪
  1984~1994年,随着农场改革体制不断深入,猪的饲养方式也不断变化。先期以畜牧公司饲养为主,由种猪场提供优良杂交育肥仔猪带动职工养猪。后期公司解体,公养猪彻底退出,以私养为主,养殖水平从专业分工、合作饲养退步业余化过程饲养,种猪引进、后备母猪繁殖等处于无政府状态,猪的饲养、管理受一定影响。1994年农场生猪存栏最低达 1 292头。农场针对生猪饲养水平下降,提出围绕畜牧业建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出台多项政策扶持,鼓励养殖业,大搞养猪一条街,建养猪示范园区。1995年底,生猪存栏达到 5 000头。在饲养上推广使用新技术,如塑料暖棚,直线崔肥,喂生干料,母猪有冬暖夏冷产仔房,卫生防疫得到认真落实,养猪户已经由盲目业余管理过渡到科学、标准化饲养。专业养猪户引进瘦肉型品种“长三母猪”和杜洛各、汉普夏公猪,经杂交产生三元杂交猪,改变过去二元杂交模式,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瘦肉率。引进梅山母猪,提高产仔率 30%。由于种猪品种的更新,仔猪程序化管理,使猪产仔成活率、断乳窝重、肉料比明鲜大幅度提高。根据各生长期特点采用配合全价饲料,适时补充添加剂,大部分养猪户还应用浓缩料、颗粒料、膨化料。1999年农场推广猪“三优生产模式”,即优化杂交组合,优化饲料配方,优化饲养管理。其中经济杂交杜洛各×长白×大白杂交模式和长白×梅山×哈白式,提高出栏率达15%,瘦肉率达58%,出栏期普遍提高20~30天。2000年农场有养猪大户 2户,一户是原畜牧公司种猪场场长张大邦,另一户是场直小学教师吴军妻子医院下岗工人刘佳梅。他们规模化、科学化养殖为农场专业化养猪起了示范作用,年出栏肥猪达100多头。全场年出栏猪4 700头。
  二、牛
  建场初期养牛主要是役用耕地,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黄牛已退出生产领域,到1988年农场公养黄牛还保留一部分作为集体单位役用和作运输的补充。八队有个股份奶牛场,到1994年畜牧公司解体,养牛场为个人承包经营。各生产队也有个人养2~3头一些散户。由于牛的饲养周期较长,饲养方式简单,大多以放牧形式,所以见效慢,一度影响养牛发展。进入90年代,牛的饲养数量呈上升趋势,1993年农场注重肉牛基地建设,养殖户更新观念,从副产向专业化生产过渡,主动学习肉牛饲养、育肥的相关新技术,养牛迅速发展起来。加之市场推动,牛肉价格始终稳定在每公斤12元的水平,有力刺激了养牛业发展。牛是草食为主动物,肉含脂肪少,皮是制革重要原料,市场潜力极大。1998年农场畜牧科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先后引进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肉牛种公牛的冷冻精液,对本地黄牛进行冻配改良成功,1998~2000年共改良240头,冷冻精配种在全场推广。改良牛生长发育快,出肉率比黄牛高18个百分点,达到54%,而且肉质细嫩,效益好。黄牛改良成功和高效益,激发其他农户养牛积极性,农场因势利导在2000年无息贷款给职工50万元用于发展肉牛生产,当年购回改良肉牛 200余头,先后出现七队李英、场部赵涛、松岭林场丁继勇 3个专业百头牛育肥场,7个 30头以上家庭牧场。牛存栏从1988年的626头上升到1999年2 300头,出栏从1988的12头猛升至2000年的2 173头。
  奶牛:1989年农场由养殖户贷款从唐山引进荷斯坦奶牛 156头,退休老干部于延洲以奶牛入股方式在八队建立奶牛场,畜牧渔业公司收奶和负责配种工作,把牛奶专车送双鸭山市奶粉厂。由于管理不善,加上引种不过关和奶资兑现不及时,1989年奶牛场不能继续正常进行经营,当年 6月收归畜牧渔业公司直接管理。1992年该奶牛场转卖个人。此后农场奶牛饲养只有场部几户每户养了二三头,供应场部地区消费。
  三、羊
  农场草原分布零散,而且大多处于低洼山沟地,不适合大批放牧。70年代兵团时期连队有一部分公养绵羊,但由于防疫和疾病等原因,始终未形成规模养殖,以后以个人散养为主。到1988年,全场羊存栏只有160只,到1993年上升到528只。1996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场鼓励养羊,畜牧科及时进行宣传和技术指导,羊的饲养方式和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应用楼式饲养,挂耳标,建档案,并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定期驱虫,灭菌,防治腐蹄病,羊群逐渐扩大,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养羊专业户相对集中二队、三队、四队和十队,100只以上的有 10户。2000年底农场羊存栏达2 600只,其中山羊420只,绵羊2 200中。
  四、禽
  农场的禽类生产以蛋鸡为主,50年代中后期在畜牧队(二队)建有大型现代化鸡场,鸡存栏在 1.5万只左右,管理、防疫到位,产品销往佳木斯和双鸭山市。1982年以后农场投资建起种鸡场,加大孵化室设备投入,引进 “星杂579”和海兰蛋种鸡,产量率明鲜提高,形成种鸡公养、商品鸡,公养和私养结合生产局面,后期以私养为主。肉鸡生产始于1983年,农场在管理局肉鸡联合体带动下,畜牧公司从美国引进爱拨益加等种鸡 2 000套,落户砖厂种鸡场,全场出现养肉鸡热,推动农场肉鸡生产。由于农场在禽的饲养上,有较长历史和丰富经验,加上科技饲养和管理,鸡存栏始终保持5~6万只。
               畜禽存栏 出栏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