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建设与管理
第二节 公路建设与管理
第二节 公路建设与管理
1988年以后随着农业连续丰收和经济快速发展,场内建设和道路等级明显地提高,到2000年农场公路与场外公路并网,交通四通八达,队队通车。
一、公路建设
1987年末农场公路全长9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42公里,支线公路50公里。可承受20吨大中桥两座,13吨桥4座。1988~1991年农场公路养护建设都按计划进行, 处在农场公路建设最好时期。当时分春秋两季进行集中维修和生产队支路分段整治,平时公路养护由道班负责,道旁备料堆整齐。主干公路有路标、警示牌和路旁鲜花,提高路况等级。1991年特大洪水灾害后,造成公路损失极为严重,主干路上50年一遇标准的七星河大桥,扁石河大桥以及部分路段冲毁,交通出现中断。在地区及双鸭山市交通局协调下,七星河大桥于年内建成通车,中断通车常达半年之久。公路养护经费上级只拨主干路16公里,其余全靠企业自筹,由于自然灾害影响农场经济不景气,公路建设维修资金不能到位,只维持低标准水平。1994年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使困境中农场经济雪上加霜,对公路建设、维修的资金投入更困难,公路状况普遍下降,农场公路上建设陷入最低谷。1993年开始,交通科组织人力、物力对水毁公路进行修复,当年完成土方3 000立方米,运送碎石1 800立方米,修复路面10余公里,修复双鸭山电厂公路 1公里,为保证七星河的三合大桥备料运输,电厂建设作出贡献,被市政府评为完成任务先进单位。交通科在1995年雇吊车、汽车、拖拉机共花 2万余元,用七星河、三合大桥遗弃水泥桥梁、桥板翻建医院大桥,为农场节省资金 8万多元,为困境中的农场公路建设做出贡献。1996年交通科上划分局交通局以后,在1998~1999年连续两年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10余万元,并动员沿路个体煤矿和企业出资,由交通科统一指挥对公路进行彻底维修,使公路状况等级明显提高。2000年5月国家地方集资修建白色二级普通公路正式开工,过境农场 16公里,大大提高农场公路等级和运输状况。
二、公路管理
农场公路管理工作开始由汽车队负责,有一段时间由筑路队负责。1988年农场成立公路管理站,由交通科统一管理。公路路政稽查由交通科专职人员负责,公路站主要负责公路建设和养护。公路管理站设备较强,有翻斗车2台,大板2台,东方红推土机1台,料台 1个,四轮2台,平地机1台,压路机1台,刮道机1台等设备。全场分5个道班负责日常铺垫和维修,一队道班负责一至四队路段,六队道班负责四队至六队路段,场中心道班负责六队至七队路段,九队道班负责七队至三合路段,十二队道班负责三合至十四队路段。一般道班配置2~3名工人,场部道班4~5人。1988年开始公路管理站全员承包经营,由交通科下达养路任务,由农场对公路管理站工作考核,核发全年费用。管理站内部对机车、道班按完成定额、任务量组织考核,完成工作发工资,没完成指标扣减工资。1991年开始由机车班组或个人承包设备或养路段,体制改革后公路管理站在交通科领导下出台承包和相应管理办法,制定验收、考核细则,按路况、完成任务分期拨付承包费。从而管理和第一线人员大量减少,费用降低,道路质量也上去了。家庭承包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一直到2000年。农场对公路管理进行科学安排,交通科负责管理主干路,生产队负责管理支干到生产队路况,场部地区由街道办负责养护管理,平时组织抽检,全年进行统一检查,根据记录年终一次性进行奖励,从此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单位组织专人负责,路口建造永久性拦杆或油丝绳,雨天管理人员顶雨设卡,放杆禁止车辆通行,农场公路状况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