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核算体制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核算体制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核算体制
  一、机构与队伍
  1988~2000年,农场财务管理工作,由场长全面负责。前期由总会计师,后期为财务副场长具体负责全场财务管理工作,农场财务科是全场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科内设成本、固定资产、财务稽查和结算等专业会计。1997年成立核算中心,开始会计电算化。2000年财务科和计划科合并简称计财科。
  1988~1996年农场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即农场为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生产队及企、事业单位实行单独核算,1997年开始实行集中核算并逐步实施报账制。
  1988~1992年,基层核算单位最多时为1991年核算单位为54个,从事会计工作人数为78人,会计师 4人,高级会计师1人,助理会计师12人,会计员 25人。这一时期农场为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在职教办组织下开办“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会计专业班”,经3年系统学习有近 40人毕业。同期有 16名国家统招财会学校分配学生来场, 提高了全场财会人员业务和文化素质。1993~1995年,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单位解体、合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财会人员需要量逐渐减少,对其素质要求越来越高。2000年农场只剩36个核算单位。
  1995年农场多次派员外出学习和培训,请“八一”农大经营管理专业财会大专班在农场设点,有20多名财会骨干顺利毕业。为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农场财务系统每年坚持对会计人员进行考试考评,请农场纪委、人事部门一起实施,结果公布上墙,作为提拔、奖励会计人员的依据,特别是后期随着岗位竞争激烈,采取会计考试,考核相加分数末尾淘汰制,强有力激励财会人员素质提高和知识更新。2000年底农场有财会人员60人,文化程度都达到高中以上,其中:大专、中专财务专业毕业生24人,占总人数40%,具有初级职称41人,占总人数68%,中级职称5人,占总人数8.5%。从年龄结构看25~35岁的占40%,35~50岁的占 50%。从事会计年限看,5~10年的占35%,10~20年的占53%,党团员占81%,持证上岗率100%,农场财会队伍正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健康发展。
  二、核算体制
  1、两级核算时期
  1988~1993年农场仍延续计划经济指导下两级核算。以成本核算为核心,且下达经济指标(俗称大本计划)。在场办工业企业开展“双增双节”,在农业生产队由统管的农业成本核算向以“协作体”为主的家庭农场分组核算过渡,机车转让到户,职工住宅完成第一次转让工作。期间家庭农场种植采取是统分结合,即麦类统种、统管、统收,玉米、大豆实行统种、分管、分收。在核算上统一分配统种费用,分户计算盈亏。资金运作由农场统筹,统一调度使用。场内经济活动结算、使用限额转账支票通过财务科结账。农场每年向家庭农场垫支生产、生活费。为了收回垫支款和土地利费税,在产品处理上采用统一上交,统一结算办法,即队交队结。
  2、改革过渡时期
  1993年7月1日起,全国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制度,改完全成本法为制造成本法,实现成本管理向资金管理过渡。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前期随着场长,经理责任制的实施,加之经济转型。农场对生产队实行大包干、定额上交,余下生产队按比例进行分配,为了克服资金困难,农场准许生产队就近在银行开户,客观讲此时虽方便生产队经营活动,但对农场出现严重资金下沉,使用、调度不灵,造成部分资金闲置浪费,在财务管理上也出现违纪苗头。农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1996年初将生产队在银行账户全部取销收回农场,在财务科成立资金办行始场内银行职能,生产队由独立核算过渡到集中核算。
  3、实行报账制
  1997年开始,农场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农场家庭农场“两自理、四到户”和租金收缴两条线的新形势,对会计核算决定推行报账制,出台《会计核算体制改革办法》,改变过去基层核算报表为基础,农场统一汇总的模式。当年取消基层会计核算和专职出纳员、收缴基层财务专用章和现金收讫章。会计员统称为核算员,管理上作为财务科派出人员,业务上直接归财务科领导。在财务科设审核员,成立核算中心。基层核算员凭核审后的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全场农业生产队基本保持 6个账户,重点记好家庭农场往来账户下的三级明细账,至此全场基本实现场级核算。实行报账制后,报账制单位经费开支由农场统一核定,节余留用,超支抵扣管理人员工资。会计核算趋向简便,全场经营状况,主要由收取土地租金利润和支付管理费,财务费用等核算结果来体现。农业生产队管理体制由经营管理型转为管理服务型。
  2000年农场对财务实行重大改革,创新土地租金收缴与管理办法。将土地租金全部纳入微机管理,专设土地租金收缴会计,负责全场租金的收缴与核算。
  三、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结合实际农场先后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及办法。主要制度有:1、现金管理制度;2、成本管理制度;3、基本建设投资及竣工制度; 4、决算制度;5、资金管理制度;6、合同管理制度;7、票据管理制度;8、银行开户审批制度等。 随着国家新会计制度出台和农场经营体制改革生产发展深入,又制定了对内结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账目公开制度;会计培训考核制度。并以场文件形式下发《财务管理办法》、《大额资金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办法》、《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等,从而保证农场在新形势下财务工作顺利进行,更好为生产、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