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群众文化

第一节 群众文化



                 第一节 群众文化
  一、文艺培训
  1989年,农场工会举办了声乐启蒙班。聘请哈市铁路局文化宫蒋庆生老师前来授课,学员30人,为农场培养一批文艺骨干。
  1991年7月20日工会举办第二期少儿电子琴提高班,参加学员26人,学期 20天,辅导教师齐贵华。
  1992年5月农场工会举办为期6天的交际舞培训班,8个基层单位的20名骨干参加学习。
  二、文艺演出
  1、场内演出
  1988~2000年农场工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庆祝元旦、春节文艺演出13场次,庆祝“七一”“十·一”文艺演出 5场次。以“火红五月,青年篝火晚会、“土地日”、声乐小品比赛、为职代会专场演出、“社教宣传演出、庆祝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为矿工“献爱心送平安”、纪念建场50周年等形式举办文艺演出24场次。
  2、文艺调演
  1990年春节,农场参加红兴隆管局举办的“弘扬北大荒精神,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而奋斗”文艺调演,荣获集体第五名。
  1991年12月,参加“红兴隆”举办的“抗洪抢捡文艺调演,全部为自创节目。李凤芹演唱的歌曲《风雨同舟情满天下》获演唱二等奖,朱丽萍在《难忘的“九一”仲夏》中获表演三等奖,于建军在小品《大经理的家庭小事》中获多角色表演三等奖。。
  1992年8月 21日,参加红兴隆管局兴办“家庭演唱会”,农场煤炭公司职工王福臣及其子女自编自演的《父女逛管局》、《踩槟榔》、《新疆舞》取得总分第二名。
  1999年参加红兴隆管局文艺调演,朱丽萍、李丹歌伴舞《这片黑土地》、《美丽的春天》获优秀表演奖。
  3、文艺交流
  1988年以来农场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庆祝重大节日在举办文艺演出同时与垦区兄弟农场和友邻单位开展文艺交流,互相学习增进友谊。
  1993年 2月春节前夕去双鸭山矿务局东保卫矿进行慰问演出,正月十二去七星矿慰问演出,正月十三去红旗岭农场慰问演出。同年红旗岭农场文艺演出队来双鸭山农场慰问演出。
  1994年2月去东保卫矿慰问演出。
  1996年2月去宝山矿慰问演出。
  1999年春节期间,农场与江川农场互派文艺演出队慰问演出。
  4、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在农场经过了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
  1988~1993年为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农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景观建设、广泛开展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除每年举办球类、棋类比赛,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以外交际舞就是这一时期引进农场的。初始时,农场召开一些庆祝大会,文艺演出会,因俱乐部容量小,气候闷热等原因改在灯光球场举行,这样参加观众更加广泛,形式更加灵活,会后组织一部分人跳交际舞,吸引了很多群众观看,许多人表现出浓厚兴趣。场文化中心引势利导,举办交际舞培训班,成立“舞协”。交际舞被广大群众接受,很快在群众中推广开来。由少数人活动项目变为多数人的项目,由室内普及到广场,由青年人推广到中老年人,由管理干部层发展到一般群众,从场部遍及各基层生产队。晚饭后,特别是夏季的晚上,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广场上,跳交际舞、迪斯科。这一时期,几乎天天有舞会,处处有舞会。70%以上成年人会跳交际舞,形成交际舞“热”。群众性真正意义上的“广场文化”形成。
  1993~2000年为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农场经济处于“危困”时期。交际舞热开始降温。但是人们从“广场文化”活动中受到启迪。1993年经常在老干部科参加活动的一些中老年妇女,在时凤英、张淑玲、徐淑华等带动下,由跳交际舞逐步改为跳韵律操,又变成做保健操。她们成立“夕阳红”秧歌队。把只有每年春节期间才举办的扭秧歌,搬到了广场上来。欢快的秧歌舞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参加。“夕阳红”秧歌队不仅平时扭秧歌,重大宣传日、节庆日、婚嫁喜庆、他们也参加宣传助兴。在“夕阳红”秧歌队带动下,2000年后场部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康乐”“东方红”秧歌队,五队、九队、二队等十几个农林单位也都自发成立秧歌队。这一时期在晨练中中老年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爬山、散步、跑步、垂钓等活动也相继开展起来。随着农场的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整洁的场容场貌,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灯火辉煌的夜景。“广场文化”已成为农场现代文明的窗口。
  5、夕阳红秧歌队
  1994年秋天,农场经济正处在低谷,干部、职工已经连续 3年未正常开工资,职工种地、看病和公出都很困难。特别是年大体弱老人更难了。农场机关每日困难职工要退休工资的不断,严重困扰农场日常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一贯性格开朗、善解人意、富有组织能力的时风英,在老伴原农场老领导抗日时期老干部王紫垣支持下,当时是61岁的,她找到徐淑华、张淑珍,又联系王翠莲、杨风兰、杨秀兰、高文香为骨干,成立 6个小组,组成秧歌队,选出队长、会计。队员当年发展30多人,她们信念是:农场穷,但人的精神不能穷,走出家门,强身健体自寻快乐。受中央电视台节目“夕阳红”启发取秧歌队名为“夕阳红”。
  到2000年夕阳红秧歌队风风雨雨走过7个年头,从初期 30多人发展到近百人,从一无所有经奋力拼搏和不懈追求,得到农场和各单位大力支持,锣鼓、喇叭、服装、道具样样齐全。成为场部群众文化活动不可缺少一道靓丽风景线。为振奋困境中农场人们精神风貌,活跃小城镇群众文化立下汗马功劳。她们队伍中有刚丧配偶的孤独老人,有聋哑残疾人,平均年龄67岁。多年来夕阳红秧歌队,扭出农场老人新面貌,扭出好身体,扭出好心情。每年秧歌队主动参加有关部门法规日宣传,为新兵入伍扭秧歌送行。平时协助清理广场卫生,春节下队拜年。在香港、澳门回归大喜日子,是她们第一个走上街头,高举横幅载歌载舞欢庆。在2000年她们不畏严寒驱车50公里,代表农场2万人民参加分局举办秧歌队比赛,不负众望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