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广播 电视

第四节 广播 电视



                第四节 广播 电视
  1988~2000年,农场广播电视经历了从有线广播——电视转播——有线电视光纤联网的发展过程。
  一、机 构
  1988年农场设有线广播站,隶属党委宣传部,站长王文国,编辑潘丽萍。潘丽萍、曹红霞、王燕先后任播音员。修理陈万君、王志江。
  1990年1月 17日广播电视局成立,局、站业务相互兼职,仍归宣传部领导,王文国任广播电视局长兼广播站站长。
  1992年,广播电视局成为机关独立部门。
  1996年,王文国任电视局局长,陈万君任广播站站长。新闻部主任王志江,技术部主任陈万君,编辑潘丽萍,记者武光剑,播音员马景学、王婧琮,值机员孙连国、方继富、王财富,修理王庆明,警卫孙振林、孙福德。后李勇、李凤芹先后调新闻部任记者、节目主持人。
  1996年局址搬至老干部楼。
  1996年后,广播电视局由管理费列支变为农场补贴和创收相结合单位。
  先后任农场广播电视局局长有王文国(1990.1~1996.1)、陈德印(1996.1~1997.3)、王伟(1997.3~1998.1)、郭洪顺(1998.1~)。
  二、有线广播
  农场有线广播站,设备有双275W播发机5台及配套设备,可以覆盖场直地区和全场 20多个基层农林单位,站址设在机关办公室。1994年因设备维修停播。1995年恢复,站址搬到农场通讯三楼。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有线广播开始衰退,1999年最后停播。
  1988年以来,农场广播站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外,还自办了《场内新闻》、《科普之窗》、《文艺欣赏》等栏目。反映农场各条战线所取得的成果,推广科技知识,服务职工,深受广大职工群众欢迎。各基层单位积极踊跃投稿,提供新闻线索,使农场的自办节目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每到麦收、秋收季节,场广播站还专门开设专栏,及时传达农场和党委指示,反映麦收、秋收进度,宣传好人好事,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热情和工作积极性。1990年,潘丽萍编辑、马景学播音的广播节目在分局节目评比中获《组合节目》三等奖。潘丽萍采制的《刘凤林发明机床锁掰限位器获国家专利》获1990年度红兴隆节目评比新闻三等奖。
  三、电 视
  1、电视转播台
  1991年农场投资20余万元建立电视转播台,播出功率为50千瓦,微波发射,发射台建在场部北面展望山上。开播时,农场党政领导参加剪彩仪式。农场总局广播电视局长李德仁到会祝贺并讲了话,分局电视局长尹广仁和部分农场广播电视部门领导也到会祝贺。
  电视转播台开播后,一直转播中央二套节目,解决了当时农场境内收不到中央二台节目的难题。农场电视转播台从1991年开播到1997年停播,历时7年。
  2、有线电视
  随着电视的发展,1993年,由农场总局广播电视局承办的十二队有线电视工程完工,采用隔频播出。这个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建成,标志着农场电视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农场职工可以看到 10多个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1995年底,场部有线电视网建成。采用临频、2频道播出,同年有一队、二队、四队、五队、八队、十队及松岭林场、西瓮林场、六队、七队、九队11个单位相继建成有线电视网。1996年10月农场场部十七队、五队、六队、七队的有线电视与双鸭山市的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农场职工可收到32套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2000年农场投资78万元,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完毕,光纤总长度为80公里,其中自行架设38公里,地面接受器,由300兆瓦改造为500兆瓦,实现了农场电视信号的光纤传输。
  3、自办节目
  农场为充分发挥电视宣传直观、快捷、影响面大的特点,自办了《农场新闻》,时间在10分钟左右,有图像新闻和文字口播新闻。电视台还开办了科普、党建等专栏节目,向职工群众传播科学知识及农场党建工作先进经验,把农场和党委重要决策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为扩大农场的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农场电视台除经常向分局、总局电视局投稿外,主动向省、市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投稿。其中武光剑采编的《农场掀起兴修水利新高潮》1991年在中央台播出,《农场进行耕地连片》、《搞好种子管理》等十多条新闻在省电视台播出。
  农场电视局1992、1995、1997年被红兴隆分局电视局评为新闻宣传先进单位,武光剑摄制的《土地卫士》、潘丽萍采制的《种植平贝、效益可观》等十多个节目先后分获总局、分局优秀节目奖。1991年以来,马景学、武光剑、王庆明等先后被总局、分局电视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广播电视局稿件采用情况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6—30                               单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