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物遗址
第六节 文物遗址
第六节 文物遗址
据《双鸭山市志》记载,农场境域在远古约 6 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有久远、丰厚、文明史,随着考古新发现,文化断层主要集中汉—南北朝时期。2000年,农场邀请双鸭山市文化局,文物管理站王学良研究员对农场境内古文化遗址,进行现场指导确认,重点考查东保卫北山、石英矿城遗址,农场西遗址,农场煤矿西约 500米山坡,十四队西南山富民大头山城遗址,十二队东山(东岗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农场境内已被市文物管理站备案登记有21处,主要分布在农场七队、八队、九队、十队、十二队、十四队、十六队及场部南五队等处,沿七星河流域和著名风林古城同属一个文化渊源。
一、炮台山西城址
据双鸭山文物A52号记载,炮台山西城址位于农场煤矿南偏东约750米山顶,为汉——南北朝时期,现属农场七队区域,面积约 2.2万平方米。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池在山顶上,平面呈圆形,径约30余米,周长90米,城垣系推筑而成。墙外侧残高 1.5~2.5米。城内有地表坑3处,呈圆形,直径8~10米,深0.7~1米。大城址连接于城东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510米,系推筑而成,外侧残高1~1.5米。城内有地表坑70处,呈圆形,直径6~10米,深0.5~0.8米,文化层厚度约 0.4米,采集有夹砂黄褐陶片、素面、器形有罐、碗等。70年代初还能辨认出突出残壁痕迹,常有人挖出残罐片等。
二、东保卫城址
据双鸭山文物编号A73号记载,东保卫城址位于农场煤矿南偏东750米山顶上,为汉——南北朝时期,现属农场七队区域,面积约2万平方米。城址呈椭圆形,长径约40米,周长120米。墙系掘堆筑,墙外侧残高1~1.5米,内共有地表坑3处,城外山顶和南坡有地表坑 30处,呈长方形圆形,边长或直径4~8米,深约0.4~0.7米,文化层厚度约0.4米,未见遗物。
三、东保卫东城址
据双鸭山文物编号A74号记载,东保卫东城址位于宝山区东保卫煤矿东北1.8公里山顶上,为汉——南北朝时期,现属农场七队区域,面积 1.5万平方米。城址分存在东西向山梁顶部,城址平面呈椭圆形,长径约42米,周长130米。墙系掘土堆筑,墙外侧残高 1.5~2米,墙系掘土堆筑,城内外共有地表坑2处,城外南坡有地表坑30处,呈圆形,直径4~6米,深约0.3~0.5米,文化层厚度 0.4米。采集有夹砂黄褐陶片、黑灰陶口沿器底及斜状炳等,素面、器形为罐碗等。
四、农场遗址
据双鸭山文物编号A117号记载,农场遗址分布在农场煤矿东约 1公里,为汉——南北朝时期,面积500平方米;分布在农场煤矿西约500米山坡上,为汉——南北朝时期,面积 2 000平方米,有地表坑6处,呈圆形,直径5~7米,深0.4~0.7米,文化层厚度约0.4米,采集有零星夹砂陶片,素面,可辨器形有罐碗等。在这个方位,建场初期用马犁开荒时工人发现一个圆形的高度约 1.5公分,直径约10公分的香炉,此香炉呈深褐色,有四钩形短腿。同时发现还有几串古钱、陶片等文物。当时见证人是老职工孟庆林,后经双鸭山市文物管理站认定为“宣德炉”钱币为明代及清代道光年间铸造的铜币,此批文物被双鸭山市文物站收藏。
五、东山遗址
据双鸭山文物编号A119号记载,东山遗址分布在农场十队东约 800米山上,为汉——南北朝时期。
据双鸭山文物编号A112号记载,分布在农场十二队东约 1公里处高岗,为汉——南北朝时期,面积3 000平方米,有地表坑6处,呈圆形,直径5~7米,深约0.3~0.4米,文化层厚度约0.5米,采集有夹砂黄褐陶片,素面,器形有盆、罐、碗、钵等。据 1982年双鸭山文物管理站王浦荣负责人来场了解考查这一地区时,还听说有的职工发现古代印章及古陶片等。
六、西山遗址
据双鸭山文物编A126号记载,西山遗址位于农场五队西约 300米山坡上,为汉——南北朝时期,面积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