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档案

第七节 档案



                第七节 档  案
  农场档案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设备简陋、管理无序到比较规范的发展过程。
  1963年开始设档案室,配专兼职档案员,档案管理初步走上正轨。1988年,档案管理被纳入文明科室考核目标之中,机关档案室发挥了布置、检查、监督、指导作用,促进了全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同年被总局评为档案管理先进单位。1992年10月,农场被总局认定为档案管理达标单位。2000年农场对档案设施进行较大幅度装修改善,提出向省级标准化档案管理的目标迈进。
  一、机构沿革
  1、机 构
  建场初期,因规模小、条件差,农场未设专门档案管理机构。1952年,农场设行政办公室,文件材料由场办文书收存管理。1963年,农场迁至新址建立档案室,隶属场办公室管理,范亚兰任档案员,文件、干部档案、工人档案混合管理。兵团时期档案室更名为机要室,隶属司令部,军务股管理,武治中为档案员,袁义君为机要通讯员。武治中返城后袁义君任档案员。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档案室仍归办公室管理。1982年,干部档案分出,由组织部管理。1985年,工人档案分出由劳资科管理。会计档案划归档案室管理。王宝华任档案员。1990~2000年,张友、孙凤英、杨淑贤先后任专兼职档案员。
  2、设 施
  1963年,档案室建立初期,库房只有20平方米,档案架多为木制结构。管理查阅十分不便,随着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规范化、科学化要求。农场加大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档案管理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987年,档案室搬至机关院外原生活服务站,库房 66平方米(含办公室),购置4组档案柜自制两个档案架。库房面积虽然扩大,但质量较差,漏雨潮湿,档案保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000年,农场在机关装修同时,装修新的档案室库房50余平方米,全部更换铁卷柜。在防火、防潮、防盗、照明等方面达到上级规定要求,为档案管理标准化奠定良好物质基础。
  二、档案管理
  1、文书档案
  建场之初,文件及其他材料数量很少,无专人管理。1953年机关办公室成立,由文书负责收存文件档案,室存最早的 (永久性)文件档案只有1卷。1963年档案室成立后,档案管理工作初步走上正轨,但因十年“文化大革命”干扰,档案工作受到极大影响,进入无序状态。1977年后农场的档案工作重新步入正轨,此后每年文书档案年均以 8~10卷速度增加,至1988年室存文书案卷201卷,其中永久性59卷,长期70卷,短期72卷。
  1989年农场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文明科室考核之中。场办充分发挥档案室指导、监督作用,督导各部门开始立卷存档,并按照《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和《农垦档案管理升级试行办法》要求,狠抓了档案资料的收集、规范、整理工作。将库存档案重新整理,用炭素墨水重新抄写目录。档案归档率、完整率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档案卷数以年均20卷增加,至2000年,室存508卷,比1988年增加1.5倍。
  2、科技档案
  从建场之初至1978年的30年中,科技档案收存甚少。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仅存的珍贵的科技资料被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进入1988年后,在农场档案室督导下,各业务部门开始收集整理档案材料。许多科技资料、图纸、文字材料得以发现并被整理收存。到1990年统计农场档案室和业务部门共收存科技档案200余卷。
  1991年 5月开始,农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及《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机关档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开展了为期 7个月的收集整理科技档案的工作,农场成立领导小组,印发了《收集科技文件材料范围》、《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召开动员大会,举办电视讲座, 广泛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组织各部门经过7个月认真细致工作,共组 1 838卷。为减轻档案室压力,便于有关业务部门查阅,经档案室认真检查、筛选、整理、统一登记编号,编写全引目录后,仍存于各业务部门(单位)。此后,每年各业务部门自觉按要求组卷收存。年终由场办按文明科室考核目标要求检查验收,科技档案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规范的收存管理程序。至2000年全场共收存科技档案965卷。
  3、专业档案
  农场专业档案,除会计档案于1985年归档案室统一存放外,其他专业档案均由各业务部门自行整理收存。会计档案的整理、存入都由财务部门派人进行,至2000年底,会计档案按财会制度要求存入机关档案室。各部门收存专业档案7 570卷。
  4、档案制度建设
  1988年以来,农场办公室为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了《档案法》、《档案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的宣传教育,结合农场实际依据《农垦档案管理升级试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先后制定了《双鸭山农场科技档案管理办法》、《收集科技文件材料范围》、《档案保管期限表》、《库房管理制度》、《防火制度》、《阅卷规则》等十几项规章制度。使农场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1992年底经审批为农垦总局档案管理达标单位。
  5、档案检索
  60年代初,档案室只有自制表格目录,项目不全。60年代后期设有卷内目录,全引目录一套,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加,全引目录给查阅者增加费时费力的麻烦。2000年档案人员将全引目录改进为分期设立,设有:1953~1980年、1981~1991年、1992~2000年。查阅者可根据资料时间段很快查到所需资料。
  6、档案销毁
  1987年春季,根据档案销毁制度,对超过保管期的短期档案卷进行整理登记。经分局档案业务部门批准,并派人来场核准、监督、销毁,共销毁短期档案100余卷。
  三、档案利用
  随着农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982年农场第一部志书(1947~1987)开始编纂,到1990年出版。修志人员在档案室里查阅文件资料、图片,不仅从档案室浩瀚的资料中理出了农场38年发展史的脉络,而且再现新老北大荒人一个个艰苦创业,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不仅从繁杂的资料中验证了场内外口碑所叙述的历史事实,而且提供了农场人民向国家无私奉献的确凿数据。为第一部志书问世奠定了可靠资料基础。1999年续志(1988~2000)工作开始后,档案室正以更加丰富历史资料,为续志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1988年农场为庆祝建场40周年,转复官兵开赴北大荒30周年,决定举办大型图片展览和电视、广播宣传讲座,会议筹备人员从档案室中获得大量历史图片,发展数据,重大决策性文件以及不同时期英模事迹材料。将这些宝贵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图片展和号召力极强的电视、广播宣传材料。
  2000年,省中植集团投资修建“双七”公路,农场与双鸭山市交通管理部门就“双七”公路,双鸭山农场段“16公里”的行政管理权发生纠纷,农场交警部门通过查档列举农场从建场初期以来修建、维修、管理此段公路大量历史资料文件, 并举证黑公发 [1991]76号文件,即《黑龙江省公安厅在省农垦公安局设立交通警察机构的通知》,并依据《通知》中有关“农垦交警队行使同级地方公安交通部门职权,管辖所属农场的道路交通,实施行政交通管理的条款”,由于证据充分,此纠纷经农垦局与市政府协调得到圆满解决。
  在八九十年代,农场在加工厂扩建改造,煤炭公司扩建新井等方面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为正确决策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