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业银行

第一节 农业银行



                第一节 农业银行
  一、机 构
  1955年中国农业银行在农场成立营业所。1957年归中国人民银行双鸭山支行。1963年11月重归农业银行双鸭山支行管理,在农场设农行办事处。1988年12月划归黑龙江省农垦中心支行红兴隆支行,改称红兴隆支行双鸭山办事处。农行办事处,下设煤矿储蓄所、十二队储蓄所,在生产队设代办所,由会计、出纳兼代办员。有工作人员22人,有代办员34人。1992年农行办事处迁至新建1 300平方米办公楼,建平房的招待所、车库、锅炉房,彻底改善了办公条件。
  1991年农场办事处被评为农垦中心支行“农垦金融”先进单位。1992年被评为红兴隆支行“农垦金融”先进单位,主任慕宗贵被评为全国金融红旗手光荣称号。
  二、银行基础建设
  1988年农行办事处办公场所是近 200平方米的平房,办公条件拥挤,下设两个储蓄所的办公场所都是借用基层单位的。1992年农行办事处在上级重视下,建成 964平方米办公楼,共三层,一楼为营业大厅,二楼为办公室,三楼有大小会议室。同时建起近 400平方米的锅炉房、招待所、车库等,购置一台新型北京牌吉普车。随后两年又建二栋职工住宅房,解决职工和临时工的住房问题。
  三、信 贷
  1982年起,国家不再给企业拨付流动资金,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全靠银行贷款解决。随着农场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扩大,银行贷款不断增加。由于受到不可抗拒自然灾害影响,银行贷款无法按期按数收回,严重影响银行资金周转和企业信誉。1994年以前银行贷款,主要分中、长期贷款,一般3到5年,用于农场生产设备更新,种、养加生产贷款。临时贷款主要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用于购买原材料、农药、化肥、油料等。此时农行贷款为农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一定贡献。1995年以后银行贷款额严重下降,主要原因是农场自然灾害无力偿还前欠贷款,贷款从以前最高贷给2 000万元降到最低贷给200万元。农场为保持再生产和职工生活,不得不到地方专业银行和信用社高息贷款,客观使农场经济雪上加霜,农场经济发展一度受到严重影响。从此农场包袱越背越重,到2000年贷款余额高达3 392万元。
  四、储 蓄
  随着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大二统”到家庭农场深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场职工收入大量增加。1989~1992年每年平均储蓄增长 220万元。1993~1995年受特大水灾二次影响,储蓄额严重下降,并且出现负增长。1996~1999年每年平均增长达300万元。2000年纯增储蓄额482万元,此时储蓄总余额达到3 352万元。
  五、业务发展
  1988~1993年农行办事处会计、出纳和储蓄业务均为手工操作。1993年 6月会计记账实现电算化,年底储蓄实现微机监督,同时扩大业务,先后增加交通罚款代办处、金穗卡、保险和工资代发业务。1996年 1月,各专业又上微机设备,储蓄、会计、信贷、计划、报表全部办公自动化。2000年开展全国联网业务的电子汇兑业务。
               农行办事处信贷情况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7—1                               单位:万元


 
  续表7—1


  
               农行办事处储蓄情况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7—2                               单位:万元


 
               农行办事处经营情况统计表
                  (1988~2000年)
  表7—3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