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明轶事
孙世明轶事
周 承 垣
70年代初期,原省农场总局总工程师孙世明在双鸭山农场修造厂工作过,为这个厂的建设发展做过积极贡献,当时我任修配连连长,有幸和他一道工作 3年,他的勤奋工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搞好冬检就是大方向
1968年冬天,原集贤农场修造厂调来了一个中等身材,稍黑较瘦,目光炯炯有神,精神饱满的吉林工业大学毕业生,说是来参加检修拖拉机的,大伙都投以鄙夷的眼光,私下议论刚出校门,没有实际经验,能干啥?第二天一大早,这个青年居然穿上了工作服,戴上了套袖,全然是一个工人的打扮,跟大伙一起来上班了,他就是孙世明。
他被分配到后桥组,同组长孟静一起工作。那时修后桥,工作又脏又累,还是老规矩,新上班的同志也不例外,两手伸进冰凉刺骨的汽油里,把零件洗得干干净净,特别是清洗后桥箱体时,厚厚的油垢,粘结在箱体上,刷也刷不下来。孙世明不怕苦,不怕累,耐心认真地洗刷,活干得很出色。由于他刻苦工作,虚心学习,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很快地掌握了后桥修理技术,不仅掌握了后桥的拆装工艺,而且对各部的调整、试验也能独立操作,老职工们夸奖说孙世明又能干,又虚心,进步真快。
1968年修造厂尚未实现“大联合”,两方群众对峙,无政府现象严重,有些人借口闹革命,擅自脱离工作岗位,严重地影响冬检进度。孙世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找到两派头头,同他们促膝谈心,提高他们对掌握大方向的认识。他说眼下搞好冬检工作,保证明年按时春耕,就是最好的大方向,脱离岗位,不干活,耽误了冬检,影响春耕,就是偏离了大方向。大伙都愿意听他的话,用大方向统一了认识,团结了群众。自此,大家都自觉的坚守岗位,努力工作,这一年是在没有领导建制的情况下,按时完成冬检任务,孙世明功不可没。
寓教于乐 稳定知青
1971年,孙世明任原二十九团修配连指导员。当时由于“战备”任务紧,团里规定春节期间知青一律不准探亲假,要求坚守岗位,保卫边防。当时部分知青情绪波动,不安心工作,有的甚至公开说:到时候不给假,我们照样要走,处分我们也不怕。虽然做了大会动员,进行政治教育,学习文件,小会讨论,表决心,定保证,仍有个别人闹着要回家。这时孙世明有针对性地同这些知青谈心,从中了解到北京青年郝雨环、魏刚等家里确实有困难,而且又符合返城条件,孙世明诚恳地对他们说,只要你们符合政策,手续完备,我都可以协助你们办理返城,眼下要顾全大局,安心工作。孙世明采取因人施教,首先对上海知青独生子女王有根家里有年迈、病危的老寡母,需要照顾,落实了返城政策。哈尔滨青年马世福有病,孙指导员亲自为他送病号饭,体现了领导的亲近性。接着他抓紧办好食堂物质生活,列出了节日的饭菜单子,开展了业余文娱活动,为假日文娱做准备等,活跃了知青情绪。他和同志一起玩顶脸盆,钻桌腿游戏,就是玩扑克牌输了就要在头上顶上一个脸盆,知青们向他发动进攻,害得孙世明头上顶起了一摞洗脸盆,逗得大伙捧腹大笑。以后为了玩得既高雅又开心,改成往脸上贴纸条子,同样还是他贴得多。三十晚上,孙世明从家里带来瓜子、花生、糖果给小青年们吃,文娱节目比赛完了,和小青年贴了一晚上纸条子。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吃完早饭小青年们都睡觉去了,对想家的思念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而他却带着领导班子去向军烈属、病号、老职工拜年。从此小青年把孙世明看成是自己可信的领导,知心的朋友。这个春节假期,没有一个知青闹着要回家。老党员张淑琴说:“孙指导员真有办法,到底把这帮小青年按住了”。
时刻记着职工的疾苦
修配连从老场部搬迁已经 3年多了,仍有一半老职工没有房子住,每天骑着自行车要往返20公里上下班,不管是刮风下雨或冬去春来,日复一日,尤其是上夜班的女同志,就更不方便了。孙世明多次向团领导反映要求建筑家属房,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得以实现。孙世明采取了“曲线救国”的办法,和任校长、好友张祥元相互沟通,以学校距修配连太近,噪音大,烟尘飞扬,影响教学质量,需要调整合并班级为由,空出三栋教室约 540平方米,当年改建成家属住房,从而彻底完成了搬迁任务,解决了这部分老职工生活困难。
团机关的西半部,只有修配连的一个放水点,每天挑水的人排成长龙。做豆腐的石成,手脚不利索,好不容易排上一担水,由于下雨路滑摔倒,水也撒了。孙世明知道这个情况后,牢记心间,从此以后,只要是下雨下雪,他准会给老石头送水来,感动得老石头对大伙说:“以后你们晚上跃进干活,我也来跃进做豆腐,给你们做豆腐汤喝吧”。当然,给困难职工送挑水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孙世明趁着连里生产用水打井的机会,他四处奔走,搞来了井管,井头等材料,又求得打井队长的同情,在厂区的北部打了一口手压水井,群众随时都可以挑到甘醇井水,从而结束了挑水排“长龙”的历史。
艰苦创业,发展生产
1972年对修配连是个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具有历史性转折的一年。当时农机维修急需的配件用量大,严重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为了满足维修生产需要,必须要扩大配件生产能力,生产配件的设备从哪里来?怎么办?孙世明在他的办公桌上不知写下了多少个怎么办?经过反复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办法: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道路,依靠群众群策群力的路线。在党支部大会上,孙世明把问题提出来了,他说:“我们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好,必须先要提高自己的配件生产能力,多出产品,出好产品,以满足农机修理的需要,我们要摆脱等、靠、要依赖思想,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自己动手造生产设备,先解决两项关键设备,就是溶钢电炉和加工车床”。大伙听了以后议论纷纷,有的说什么叫电炉呀,咱没见过,头回听说。我们能造出来吗?别瞎吹了,还有的说,别把钱往河里扔打水漂了,响都不带响的,这是水里捞月一场空啊,还是给上级报个计划,管上面要吧。也有的说,造设备困难肯定会有的,但只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我们是会成功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更加坚定了孙世明的信心。看到党员有股积极向上的热情,给他增加了无限力量。最后统一了认识:决定制造一台250公斤的工频化钢电炉,两台C—618车床。争取在年末试验投产。会上又做了责任分工和工作部署。由我抓电炉组,成员有赵生、王占武、姜德福、孙正凡、王春、杜勇夫。孙指导员抓车床组,成员有付其友、张广才、李金环、王可夫,技术资料和协调组有王士忠、周淑霞,团部联络员由党委委员、生产股长蔡兴隆负责。决议是定了,决心也下了,责任明确了,架子搭起来了。如何开展工作,从哪里下手,谁心里也没有个谱。仔细一琢磨,真是困难一大堆,不懂技术,没有图纸,没有材料及零配件,又有人开始动摇了,声张还是趁早下马吧,孙世明沉着应战,告诉大家我们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场一场地打,活要一件一件地去干,先易后难,先翻家底(零件仓库),后找破烂(到破烂铁堆去找),再求外援,最后采购等办法,发动大伙到处寻找。这一招真灵,没用几天,什么机床架子、液压泵、液压缸、传动箱、减速器、硅钢片、导水管、水泵、母线、软件等都找到了,又把厂里原有的一台110—C床子(C—618车床前身)解体、拆件,边测绘图纸连做模型,连加工生产。通过外援,在三师二十团修配连搞到了电炉图纸,由王士忠在齐齐哈尔重型机械厂搞到了车床图纸,两套图纸虽不完整,但都可以做参改,经他这么一番准备和“实践”演习,使大家看到了希望,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就这样一场攻坚战轰轰烈烈地全面打响了。说句实在话,这电炉和车床,有上百种原材料和千种零配件、元件,跑遍了佳木斯、北京、天津等10多个大中城市和几十家协助单位,实在是不容易,由于大伙齐心协力,革命加拼命,工程进展很快,到了初秋时节,最后剩下两道难关了:一是对车床床身的加工问题,二是电炉有两种元件尚无着落。人们的心里又开始忐忑不安,这些问题有把握解决吗?孙世明再次组织精兵强将,重点突破。第二天在厂区的院子里,搭起了一个高大的土热炉,床身就在这个土炉里,足足烧了7昼夜,完成了对床身的人工时效处理(是消除材料内压力,稳定床身不变形的热处理加工方法), 最后是对床身轨道的精密磨光加工,就是凭借一把直尺规和一具框形水平仪,进行手工刮研操作。孙世明一头扎到车床组里,跟班作业,足足干了5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全部加工作业,转入组装程序阶段。电炉上的功率因数平衡补偿电容器和电磁感应线卷,这两种元件必须去采购,那时计划外的产品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孙世明采取了迂回曲折,个个击破的战法,充分发挥知青的城市优势,派哈尔滨青年王井兰到哈尔滨铝箱厂,用铝锭加工成铝泊,再请现役军人蔡兴隆到丹东电容器厂换成50块单相电容器,派天津青年王洪茹用铜锭到天津拨管厂加工成矩形铜管,再到天津电炉钢厂加工成电磁感应线圈,这两个核心难题迎刃而解了。至此,两个组都突破了全部障碍,进入总装配。到1972年的初冬,钢炉一次试炉成功,顺利地流出了第一炉钢水,飞舞的钢花,跳跃在在场的每个职工的笑脸上。车床这时也车出了第一个合格的产品,全厂职工都显露出喜悦和笑容。几个月紧张艰苦劳动改变了连队生产能力,更重要是锻炼一大批人。孙世明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大伙对他的这种坚韧不拔,勤勤恳恳的精神,倍加称赞!
这台电炉和两台车床一直工作了20多年,一直到1993年才陆续退役。每年生产铸钢配件近百吨,由车床加工成成品,除满足农场农机维修需要外,还面向垦区内外服务。为这个厂的生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原载《双鸭山农场2003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