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我们的知青老师

我们的知青老师


  
                   黄 国 友
  在学生时代,每个人都能遇到过许多可亲可敬的老师。但能在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位对自己成长产生很大影响的老师,那是很难得和幸运的。我们在原兵团二十九团一连上初中时,就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她叫路桂荣,从陌生到熟悉,从理解到喜欢,老师和同学们之间产生一种情感,是一种既象朋友、又像亲人的感觉,那是难得的师生情。她用爱心与耐心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点燃了学生青春少年时期理想之火。是这位知青老师用辛勤汗水把知识传授给我们,用青春的活力,诚恳朴实、与众不同的教育,铺垫我们成长之路,使我们受益终生。
  路桂荣老师1968年于天津市下乡来到当时二十九团一连,后被职工推荐到一连中学工作并担任我们班主任。她知识丰富,讲课方法灵活,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在课堂上多采取启发式、互动式。别看她当时只比我们学生大不到10岁,但城市知青思想开放,勇于探索新问题,注重实践。她把青春和热血一心扑在教育上,深受学生们喜爱和尊敬。
  路桂荣老师1973年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五常市一所兵工厂中学工作,后来又调到唐山市的一所铁路中学工作。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我们无法与她取得联系。但同学们常常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在一起的师生情,这种美好师生感情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时间推移,同学们利用各种方法和一切关系去寻找当年的老师。到牡丹江市办事去学院问过,通过熟人在五常市找过,知道老师调走了。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天津和唐山市也找过都无音信。特别是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时,同学们更是为老师担忧。在那个年代,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寻找非常困难。但是同学们谁也没有放弃寻找老师的机会。每当同学们到一起,总不免议论找老师话题。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进步,给我们寻找老师带来了便利。有一位叫冀玉东的同学,经常在辽宁、上海一带做生意,同学们拜托他下功夫寻找。一次他在火车上闲谈认识了一位唐山晚报记者,他把此事和这位记者说了。这位好心记者非常热心并为此深受感动,答应说:“只要你们的老师在唐山我一定帮你找到”。不久他免费在唐山市晚报登出,学生寻找老师的启事,报纸刊出的第二天,路老师的邻居首先看到消息,拿报纸找到她,说:“报上登载好象是你的学生找你”。路老师看到消息后非常激动,马上与冀玉东同学取得了联系。冀玉东同学又把这一喜讯转告几千公里外的农场部分同学,我们的老师找到了!同学们互相转告,很多人立刻给老师打电话问候。在第10天冀玉东同学又代表大家从上海专程到唐山看望老师,那位好心记者也一同前往,当手捧鲜花的当年学生,30年后又出现在老师面前,既相熟又有些陌生,一时相互无言,任欢聚泪水静静流淌,随行记者把这瞬间载入镜头,很快刊登在唐山晚报上。
  同学们的深情激起老师对第二故乡更多学生的思念。2005年金秋 8月,路桂荣老师带着上大学的孩子要从唐山回到阔别32年的农场。王文华同学得知消息驾车和张国伟同学专程到二百多公里的佳木斯火车站迎接路老师。部分知道消息的同学晚上 8点半都聚在农场招待所迎候老师。9点 10分大家盼望已久的老师到了,女同学把老师围在中间,许多同学流下激动的泪水。32年过去了,岁月使老师添了白发,脸上有了皱纹,我们也不是当年少年。打开记忆闸门,我们这些近50多岁的人好像又回到了美好学生时代,不少人渡过不眠之夜。为此同学举办师生联谊会又邀请 3位老师,共60多位同学从上海、辽宁和本省各地赶回故里,同学们向老师献花,和老师集体合影,畅谈离别后变化和走过历程,还参观了母校,到农场重点地方看看。相聚时刻老师和同学们是那样高兴和激动,同学自发组委会给全过程录了像,刻成光碟人手一份。相聚是暂短的,这种难舍知青师生情将伴随每位同学渡过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