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遇王震将军

三遇王震将军



                  武 一 匡
  我在《合江农垦》报社工作期间,有不少难忘的往事,其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在一年半之中,三次遇到了王震将军。
                 泥泞路上相遇
  1960年 3月中旬,我搭车前往宝泉岭农场采访。当时积雪已开始融化,但天气还是很寒冷。车从农垦总局门前出发,约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在一段较狭窄的公路上,出现了泥泞积水现象。司机小心地开着车,但车还是不停地颠簸,突然发现有一辆吉普车停在前面的泥泞中,我们的车也停下来了。
  我下了车,沿着公路旁的一条小径慢慢向前走去。走了约20米,就在那里停下来。抬头一望,发现不远处有一位穿着旧军装的人。呀,那不是王震将军吗!我走过去给他行了一个军礼。他向我笑笑问:“是到宝泉岭去吗”?我回答:“是的,去那里采访”。他说:“是报社的?叫什么名字?”“武一匡。文武的武,一二三四的一,匡助的匡。”“好,这名字好记——武一匡对吧?”我点了点头。我们边说边向前挪步。我听着他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更加亲切。我说:“首长是湖南人吗?”对呀。你是哪里人?”“江西”。“啊!是老俵”。我笑了笑说:“那不是移民结亲构成的吗?”“对对对,说得对”。他干脆用湖南话与我交谈起来。他告诫我,搞新闻工作要注意几点:第一是不能没有政治意义;第二是要绝对的真实可靠;第三是要生动活泼而且及时。他的话,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终生难忘。
  说着说着,两辆车都开过来了,我给他行过礼,各自上了车,这就是我初遇王震将军。
                 汤原农场再遇
  1960年 4月下旬,我随着总局教育检查团到汤原农场。我的主要任务还是采访而不是参与教育检查。我们在场部机关办公室听了农场书记、场长和教育科长的情况介绍。我就随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出了办公室到周围走一走。这时,一辆轿车在附近停下,几位领导下了车。我看见其中就有王震将军。他也发现了我。“你过来,过来!”他招呼着我。我们两人忙走过去。“你叫武一匡,对不对?”“是的”。我向将军行了礼。“你写的《养鸡自动线参观记》我看过了,还不错。真实、生动。”嘿嘿!我有点不好意思。伴随他来的两位总局领导对他说:他不怕吃苦,认真负责。王震将军点点头说:“要坚持下去。”他停了一会又对我说:“丁玲在这里参加养鸡劳动,你可以去看看她。”我高兴地答应了:“一定去,一定去。”
  我和宣传部的那位同志随即到丁玲住的地方, 对她作了访问。后来, 我写了《难忘的会见——忆丁玲同志》,这篇回忆录获得了红兴隆文艺作品竞赛一等奖。今年 4月,又被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优秀作品评选委员会”(总部在香港)评为优秀作品。我感谢王震将军的指示,这也是我第二次遇到将军的最大收获。
                 报社走廊又遇
  1961年6月间,一次我从报社编辑部出来,要上楼到《北大仓文艺》编辑部去(我在那里担任编辑)。在走廊上,我又幸运地遇见了王震将军。我向他行了注目礼。他发现了我,说:“又碰见你啰!”他问了一些工作情况,并关心地问我生活怎么样。那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比较差。但在总局生活过得还算可以。我回答将军:“没问题,不会影响工作。”将军对我说:“困难不会太久,很快就会过去的,一定要有信心。还得多做宣传,鼓励群众克服困难。回到家里也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行不行?”我坚定地回答:“一定能做到,首先从自我做起。”王震将军微笑地点点头,并伸出手来和我握了握手。一股暖流激励着我,为我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动力。
  40多年过去了。我忘不了在报社的工作和生活,忘不了很多有意义的往事,忘不了和我朝夕相处的战友、同事,当然更忘不了我心目中崇高、刚毅、慈祥的王震将军。
                               (原载《双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