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架线兵
红色架线兵
李 贻 玲
在完达山系东麓,中俄界江——乌苏里江上有一座状似元宝的岛屿——珍宝岛。距我岸200米,距俄岸300米,面积约0.6平方公里。岛上长年驻有中国官兵,修建有营房,珍宝岛大门,这座岛屿已历经了百年历史的沧桑。从1915年形成伊始,就有中国渔民在此居住捕鱼。日本侵略者占领期间将渔民赶走,日军撤退后岛屿才重新回到人民怀抱。1969年3月 15日,珍宝岛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苏自卫反击战,现在是中俄边境惟一的一处现代战争遗址。
1971年为彻底解决珍宝岛问题,党中央决定架设一条秘密线路,直接指挥珍宝岛前线。那次全场组成两个连队,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的架线任务,并担任排长。在我们连选20人,知青们一个个可积极啦,请战书、申请书,纷纷递向党支部,有的还写了血书,坚决要求上前线。
那天,凡是去参加这次战斗的人员,全部在团部的招待所住下了,分了连队。总领队是一位现役军人,都叫他王参谋。我只记的一连长姓赵,高高的个,黑黑的,脖子上总是扎个白毛巾,一说话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听岁数大的都叫他赵黑子。二连长名叫宋立高,是个1958年转业的老同志。晚上开大会,也不知是多大领导给我们讲话。他讲了这次战斗的意义和重要性,还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一切都要军事化管理。记得清楚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党中央,保卫祖国和每一寸土地!”听完动员后,心情格外激动,好像自已真地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马上就要参加战斗了似的。第二天清晨好多人为我们送行,好多辆车呀。部队的军用车拉着行李、苫布、工具什么的,我们这些“架线兵”坐上了大客车。那时公路都不好走,拐来拐去的,在公路上颠簸身体晃得好累呀。一开始还有歌声,后来就迷迷糊糊的了,天刚黑到了一个地方,下车一看是一栋楼房。一打听是八五三农场孵化场的老地址。上面传下命令,在此休息整顿,第二天早上 5点继续赶路。经过两天的颠簸终于达到目地绕河县小佳河镇。在镇上住离工地远,为了赶工期,就在半山腰支了个帐棚。先选个较平的地方,清清草及杂物,然后就开始支帐棚。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动手建立新家。床板是从附近老乡那弄来的,还有点潮。从连队来时我们都想到了,肯定会很艰苦的。我是从家里带来了一张狗皮,有的青年是走时连队的老职工给做了鸡毛褥子,铺在底下说是隔潮隔凉。
我们一下子投入了紧张施工中。每天早上起来,打着绑腿,扎着皮带,头上顶棉帽子,脚上一双棉鞋。来时就选好了厨师和服务员,专门为我们做饭。为把这次任务完成好,从哈尔滨省城派来了通讯工作的技术人员,要负责从挖坑、立杆、上横旦、上瓷葫到打拉线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动工前先进行了安全教育,而后就是技术指导。第一道工序是开道,要在茂密的树林里开出6米宽的山道,那些技术人员在前面隔 30~50米处刻上个记号,我们俩人分成一组,每组一段。把着边儿往前干。赶上好的地段还不太费劲,要是遇到树上被一种植物叫拉拉秧的或树的树根相互缠绕在一起时,可难弄了,那叫费劲呀,捋不清砍不断的。所以每出发时都扎着皮袋,背后插着镰刀和锯,手里拿着把斧头,真不知啥时要用什么家把什。干累了就歇会儿,有时还借景生情地唱两句“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有时还能遇到个小松鼠追一会儿,或者和小鸟说会儿话。没多长时间就开始挖坑50米一个,自己挖自己的,那就是50米才能有一个人。坑挖的标准是深1.2米,60厘米见方,从那时我学会了用桶锹,虽然很累但一天下来也是很开心的。任务一个接一个,上横旦,立杆这些很累的体力劳动,我们都参加了。打拉线和上瓷瓶技术性就多些了,羡慕的还是看师傅们上杆儿安瓷瓶。一个杆两个横旦,每个横旦上有两个大的瓷瓶是在下面就安好了,剩下的小瓷瓶都要等立杆后再上去拧。我不理解地问,在下面都弄好了再上横旦不就省事了吗?师傅告诉我们说,小瓷瓶如果先安上,在立杆和打拉线时容易弄坏了。所以师傅们就都得穿着脚扣子,上杆安瓷瓶。我几次想照量一下,都因太危险被师傅拒绝了。有一天也快收工了,我还是想上去看看,师傅答应了,我高兴地扎上安全带,蹬上脚扣子,在大家的关注下,学着师傅的样子,慢慢地上杆了。头几步不太高也不害怕,觉得挺好玩儿的,到半截腰有点紧张了,手抱着杆在那不动了。往下瞅,“啊!离地这么高啦”!有几个青年见我那样子,哈哈大笑说:“让你逞能”,有的师傅喊:“下来吧,别往上去了”,麻师傅扬起头来喊:“别往下瞅,手把住了,抬头往上看就不害怕了”。我按照师傅说的去做,真的好多了。状着胆,艰难地,一步一步,我终于到了最上面。我两手把住杆,抬起头长长地呼了一口气,真过瘾啊。抬头向下看,乌苏里江水清澈如镜,微波荡漾;再向远方望去,对面苏联的建筑物进入了眼帘,“啊!那就是苏联呀”?小山坡上欧式的房子和挂着的红辣椒都能看清。
白天工作还好过些,到了晚上就难熬了,入冬后,就更遭罪了。睡觉冻得实在是让人受不了。进被窝时,头上带着棉帽子,嘴里念着:“下定决心不怕冷,排除万难往里钻”,进被窝弯成一个团还感觉热呼点,睡一宿下来连腰都不能伸开,还得把鼻子放在被子里面,早起来帽子和被头上全都是霜。中午饭一开始是自己带饭,早晨上工时就用衣服包两个包子带上,中午休息时吃一口就行了,渴了就喝前几天挖的电柱坑里渗上来的水,虽然混点,眼睛一闭就咽进肚里了。后来战线越拉越长,而且天也越来越冷,自己带干粮已经不行了,领导决定送饭。食堂把蒸好的馒头两个中间夹块腐卤,算是一份。可战线太长,从一号点到最后一个点要跑好几个小时。一号上午10点就送到了,最后一号也要到12点多才能吃上就不错了呀。用大汽车在盘山道上跑,跑一段就“笛笛、笛笛”的按喇叭,我们听见了就往山下跑,去取干粮。渴了就喝前几天挖的坑里渗上来的水。有段时间供给不好,很长时间没有吃肉,每天就是白菜、土豆、萝卜,要么就是豆腐,大家都挺谗的,真想吃点肉啊。也巧,有个农民上山打猎,打了头大野猪,我们食堂买了些肉回来。这下可好啦,当天晚上就吃的是猪肉酸菜顿粉条,这是东北最好吃的菜了,一个人一大碗,可香了。听人说吃了野猪肉,头上爱往外冒油,当时有几个女孩子还有点不敢吃,端着碗瞅瞅这个瞅瞅那个,看谁都吃得挺香。有的男生见此情景,乘人不注意,伸筷子就把人家碗里的肉夹过来扔到嘴里。
晚上夜幕降临,排成队往驻地返时,谁也不知道累,大家情绪高昂地唱着我们自编的歌:“我们是红色的架线兵,踏遍边疆万里营,棵棵线杆我们立,把红线架到北京城……;
这边在紧张地架线,那边在往战地运军火,只知道当时进战地连灯都不准打,但谁也不许问。我想走下后门,几次小声地和司机师傅说,偷着带我进去看看。1971年珍宝岛问题得以最后解决了,我们最终谁也没能上前线看看。但我们深知,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中,凝结着我们这些普通架线兵艰辛的汗水。
在往返途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了珍宝岛烈士陵园。这个烈士陵园始建于1969年3月,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位于宝清县城东南部,万金山南山头西北坡,西靠挠力河。是为纪念在闻名中外的珍宝岛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 在茂密的翠柏中, 有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战斗英雄称号”的孙征民、杨林、陈绍光、王庆荣、于庆阳烈士的墓碑,还有在珍宝岛战斗中牺牲的其他63位烈士的墓碑。
现岛上仍保留有当年自卫反击战时的指挥部旧址、战役陈列馆、杨林烈士牺牲地纪念树——英雄树等等。其中,英雄树为黑龙江省仅有的两棵因名人名事而著名的古树名木之一。经过战争的洗礼,珍宝岛以她独有的朴素无华的自然之美闻名于世,目前,已成为名传中外的战争遗址,吸引着中外游客,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原载《知青在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