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趣事
体育趣事
朱 治 燃
我于1968年9月18日从江南到达黑龙江二十九团十二连,1979年4月离开。整整10年零 7个月,比“八年抗战”还长2年多时间。35年过去了,我在十二连结识了各地区不少朋友,他(她)们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不知战友们现在过得好吗?祝愿当年的知青战友们健康幸福!
边寨的生活是艰苦枯燥的,但我们却是苦中寻乐。因为我爱好体育,就那时搞得体育活动来回忆所经历的趣事,“老夫回想少年狂”,也让大家一起再乐一回。
刚到十二连头两年,团部中学每年“六一”都举行田径运动会,吸引了不少知青、学生和团部的干部职工前往观看。知青都是还没脱离学生味的年轻人,在激烈的竞赛场面感染下,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自己在母校的骄人成绩,在发表观后评论之余,又炫耀某人是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上短跑尖子,谁又是天津市中学生运动会 100米第二名,哈尔滨知青中有哈市学生运动会的长跑健将,上海知青中有上海市各类运动会的佼佼者……京、津、沪、哈四大城市知青各不各让,互不服输。北大荒人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最后约定来年“六一”在团直中学运动会上组织各地知青运动队举行4×100米接力比赛。
当时在团机关宣传股工作的王澄宇是我们松江二中的校友,他多才多艺,又是一个酷爱体育和精通各类项目的体育评论家,理所当然地成为知青接力赛的组织者。为了让我能够参加这次不同寻常的比赛,为上海知青争光,他特地为我向十二连领导请假。这样在比赛的那天,我这个百米接近二级水平的运动员作为上海松江二中的代表来到了比赛现场。
团部操场上,已组织好 5支参赛队伍:北京队、天津队、哈尔滨队、上海队、上海松江二中队。松江二中队第一棒徐迅风,曾是校田径队队员,中长跑的尖子。第二棒童友根,曾是学校跳高运动员,弹跳力惊人,也擅长短路。第三棒王澄宇,虽然精通体育项目,因成绩一般只能算编外运动员。第四棒就是我,松江百米冠军得主。我们做好了准备动作,就等枪响。待发令枪一响,六支队伍的第一棒(团直中学也有一支参赛队伍)都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徐迅风不愧受过专门训练,一马前先,展示了其运动健将的素质,以优美而快速的姿势跑完前80米,又在20米接力区内漂亮利索地把接力棒送到童龙根手里。第二棒童友根跑得还可以,比其他运动队略为领先,交接棒水平也属上乘。但百米接力比的是速度的实力,不象纸上谈兵那样轻松,也不会那么潇洒。当第三棒跑出50米时,松江二中队的优势已被打破,落后于其他各队。这时操场上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知青和学校学生都在为自己的队伍加油。王澄宇拼着命,使出吃奶的劲(已到极限),坚持跑完百米把接力棒送到我的手里。我尽显百米冠军的雄风,摆动双臂,后蹬抬腿,昂首阔步,尽量提高频率,加大步幅,只见两旁人影相继被我甩到身后,最后我率先冲刺,轻松自如地将上身下压终点线。但我还惦记着王澄宇。我沿跑道回到第三棒拐弯处,只见王澄宇脸色灰白,手捂着胸口,蹲在地上呕吐。这是拼命的结果,他缓过神后,感叹地说:“短短百米距离,要跑好真不容易啊!”但一听我说起我们松江二中队得了第一,他高兴地咧嘴笑了,笑声是那样洪亮,笑得那样舒畅,充满甜蜜和自豪感。
这次运动会我还参加了跳高、跳远表演赛。70年代初还没发明“背越式”跳高,我用当时最先进的“俯卧式”跨越横杆,博得满场喝彩。上海知青纷纷打听,问我是不是上海市静安区体校的,我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是松江二中的。
这次由于各地知青的参加,给团部运动会带来非凡的热闹和快乐,同时也把先进运动技术和高素质运动员优美姿势展现给边疆人民。这是建团以来开得最热闹、最精彩的一次运动会。
(选自知青回忆录《难忘的十二连》,上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