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返乡随笔杂感

返乡随笔杂感


  
                   王 静
  2004年7月30日下午 5时许,一群年过半百的男男女女, 在北京站又一次共同踏上北上的列车——35年前的9月12日上午 10时,他们和她们也是在此踏上了北去的列车,走上了他们毕生难忘的一段人生旅途。而今,他们相约去抒发埋藏在心底30多年的情结,去看一看曾朝夕相处,同炕而眠的战友与那共同生活、生产的父老乡亲,和那块让他们魂牵梦绕的黑土地。
  三师二十九团十连京、哈、沪三地的知青战友于30年之后终于欢聚于松花江畔,当年的花季少年,早已为人父母,逝去的年华在他们的脸上,额头上留下了一道道,一条条岁月的年轮。音容虽改情更浓,它像那窖藏百年的老酒,外表班驳,一但开盖,醇厚甘甜的纯香气味足以使人陶醉。这浓浓的战友之情体现在史树林的欢迎词中,体现在彼此的问候中,体现在双方的眼神中,体现在欢乐的气氛中。重返北大荒这强烈不可抑制的欲望促使当年的三地知识青年共同踏上列车继续北上。故乡的呼唤越来越清晰,心底的共鸣也越来越强烈。这共鸣是那藏在地壳下面的滚滚熔岩待机而发!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双鸭山市做为中转站,而今又一次再现当年的功能。在双鸭山火车站吴转丰副场长早已率车等候,迎接这批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返乡团团员”了。汽车驶过四方台,宝山,进入了双鸭山农场的境内,车内的老知青们心潮澎湃,高谈阔论忆当年。
  场部到了,欢迎的锣鼓敲起来了,一百多人组成的秧歌队扭起来了。知青们对场部最大的感觉是:她变了!小火车高速直通场部,场部广场从前没有的楼房矗立于道路两侧。中午欢迎会之后,吴副场长领着我们这些老知青参观了样板田,水库,水稻田,学校,未来的野生葡萄酿酒基地和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养猪场,蔬菜大棚。在蔬菜大棚里我们品尝到了以色列小西红柿(圣女果)及味同当年的香瓜。返京后,我曾转遍京城大小水果批发市场而寻觅它,但寻它不见。在哈尔滨时,虽觅到了它的踪影,可尝之味道差矣。君见此,可能会说我谗,非也,这是一种情结。遥想当年,月黑风高之夜,你是否也曾潜入瓜地?
  是夜,场里组织“庆八一,迎知青”文艺晚会。半百之人聊发少年狂,合唱两首,独唱两首。陈丹愉的独唱小有失误,但无伤大雅;李建华甚是能吹,技压群芳,为知青争了光,添了彩。
  一夜无眠。第二日早 9时许,汽车过九连进入三师二十九团十连境内,车内的知青们沸腾了!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屯垦戍边于此,思绪万千。车至岗顶,十连景象尽收眼底。心中的情感与黑土地的呼唤产生了共鸣,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声音:我亲爱的父老乡亲们还好吗?留下我花样年华的黑土地你还好吗?
  到了,车停了。我那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我的亲人们把车团团围住,拥挤在车门旁。下车后,急切焦灼的目光在人群中搜索,寻找那既陌生而又熟悉的脸庞。在心灵深处苦苦期盼30年的情感如同火山一样爆发了,它震撼着每人的心灵,人们相拥而泣,泪水夺眶而出,任它在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流淌(不!它不是泪水,它是甘泉,它滋润着盼望与亲人相聚的已干涸 30年之久的心田)。彼此哽咽着,呼唤着对方的名字, 透过一张张历经沧桑的脸庞,依稀可现当年的风采。两双曾经共同铲地,割麦,打石伐木,挑水喂猪的手握在一起,心和心再一次贴在了一起。略带山东味的东北口音是那样的亲切,甘甜,沁人肺腑。历经30年的磨练,我回来了!故乡啊,黑土地啊,在这30年中,我何曾有一丝一毫的将你遗忘。回家了,到家了,真心的喜悦,真情的流露足慰此生的感受,无法用笔墨来描绘,来形容。
  老平岗前特意留下一块麦田没有收割,让这些已知天命的知青过足一把抚今追昔的瘾,我们在地边纵情高歌“麦浪滚滚”。人参养殖棚更是留下众多感慨,十连变了,茅草土坯房所剩无几,变成了一排排的红砖瓦房。原来的知青食堂仍在,它见证着过去和现在,眼前仿佛又有一群少男少女晃动着饭盒进出于此,小勺撞击碗盆的声音又一次荡漾在耳边。场院依旧,只是感觉比过去大了。种子库仍在,只有大棚东倒西歪的在那里苦苦支撑。
  中午饭是在一种浓浓乡情氛围中开始的。席间于梅致辞,犹如沪剧悲切委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徐建年发言如碎玉断金,铿锵有力,使人热血沸腾;吴场长的讲话如飞流直泻,荡人肺腑,感人至深;老连长孙树林的“教导”一如往昔,出口成章,合辙压韵,使人倍感亲切。
  席间知青与父老乡亲推盅换盏,道说过去、现在,互祝未来,乡情不可言表。在这一刻,人性升华到了至善,情感升华到了纯真。人哪,在你这一生之中能有几回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心灵震撼?!席毕,知青如当年那样在傍晚时分,三五一群进出于老乡之家。东家刚刚坐定,西家又来相请;未说几句,南家过来拽人;不及定神,北家又来相约。为争一人,红脸相向,此情此景,谁人能不动情。
  林业连、水利队又岂不是家家如此,那火一样的情感燃烧着彼此。我们共同的家乡变了,她更加美丽富饶了。我们共同的父老乡亲变了,他们更加的纯朴,善良,亲切和热情。小日子也变得更加富足,家家都有小四轮,小三轮。四轮用于耕地,播种和收获,三轮用于代步和运输。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虽定时而开,但毕竟不用挑水了。大部分家庭已安装了电话,电视也是有线入户,可接收30多个频道。
  大家说呀,聊呀,要把这30来年的话尽情地说个够,多数知青说得声音嘶哑,仍难表心情之万一。这山,这水,这人,这黑土地,赋予我们太多,太多的牵挂;这情结又怎能用话语表达尽兴?
  傍晚时分,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回场部,一路人马留在连里继续谈着那永远说不完的话,尽情抒发心中那份情感。第二天依昨,热情丝毫未减。晚 7时许,大部分人回到了团部与前来送行的乡亲共聚一堂,深夜12时知青们坐上返哈的汽车与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挥手道别。
  次日早 7时许到哈、京、沪知青分散于哈市战友之家,中午集中于一处,大家尽情地畅谈此行的感受,感悟乡情,感悟战友之情。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除了动情,还是动情,只有在此时此刻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人间真情。席间曾选出此次活动的一些最佳奖项,如陈敏因缺席而被评为最佳隐身奖。陈敏负责订购火车票,默默的为此行的圆满成功尽心尽力,但因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身与战友见面,隐身奖非他莫属。
  席毕,陈丹愉代表北京知青向哈市战友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5时许,返京知青踏上南下列车与哈市战友含泪道别。 列车缓缓驶离站台。此次京、沪、哈二十九团十连返乡探亲活动,在这火热的8月里宣布圆满结束。
                               (摘自《白桦林》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