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桦南农场

第二编 简史

第一章 两场时期(1948~1952)

第一节 桦南农场


桦南农场建于1948年8月6日,隶属于当时的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农场又隶属于新成立的松江省。场址设在桦南县境内,场名为“松江省桦南机械农场”。场部设在大洼屯(现五队地区)。因此别称“大洼农场”。1952年9月场部迁移新址(现十三队)。
  桦南农场是黑龙江省建立较早的国营农场之一。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点,由战略性防御转入进攻阶段,为了建立巩固后方根据地支援战争,争取解放战争的早日胜利;全国解放后农民要走互助合作集体他的道路,建立国营农场为农民起示范作用。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农垦事业,建立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桦南农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建场方针是:开拓国营农场;向苏联学习;积累经验;培养干部;给农民起示范作用。
  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农垦事业,建立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桦南农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建场方针是:开拓国营农场;向苏联学习;积累经验;培养干部;给农民起示范作用。


  
                                 桦南农场示意图
  首任场长井田。担任过副场长的有于炳麟、刘岑。
  1953年1月,桦南农场与孟家岗农场合并成立曙光农场。
  此前桦南农场建场历经四年,已经初具规模
  大洼地区,是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从前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一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日寇侵占后,为了长期统治,实行“集团部落”(归屯并户)和“保甲连座”的残醋手段,于是居民全都被驱逐走,土地变成荒芜。据《桦南县志》记载:桦南地区不完全的统计,被烧毁、拆掉、倒塌的房屋24,000多间;被杀害、饥饿致死的群众13,O00多人,灭绝了120户;被抢走杀害的马匹、耕牛43,000多头,荒芜土地达21,000多垧,造成人民群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1948年秋合江省建设厅指令主任秘书智育民去大洼筹建农场,以建设厅在佳木斯举办的拖拉机训练班人员为主首批垦荒者听从党的召唤,肩负行装,头顶蓝天,脚踏荒地,居窝棚、吃粗粮,开始谱写建场曲。
  建场伊始,积极开荒,边开边种,以大洼为中心向周围扩展。1948年秋季开荒7035亩(当年末播种)。1949年耕地面积达到5.04万亩,比1943年扩大耕地面积7.17%。1950年耕地面积7.35万亩,比1949年扩大耕地面积145%;1952年耕地面积达6.53万亩。下属三个分场:东分场(现半截河地区)主任丁厚,指导员鞠希波。中分场(现五队地区),主任孟宪庭,指导员李在本。西分场(现六队地区)主任张野,指导员马世信。1950年撤消分场,建立四个耕作区:一耕作区(现六队);二耕作区(现五队);三耕作区(现四队);四耕作区(现一队)。试验区(大洼)。
  生产经营以大豆、小麦为主。见下表:
                         (面积:万亩;亩产:斤;总产:吨)



  桦南农场所开发的半截河、八虎力地区,曾是日本侵略者建过“开拓团”的地方。1949年2月,佳术斯市政府把在半截河办的小农场接收“开拓团”的100余垧地和一栋砖房(现粮油广址)移交给桦南农场。这个地区原为日寇“八富里开拓团”,团部设在半截河(十四队)。该“开拓团”于1938年4月移来,109户250余人,团长叫谷川利完,下属七个分屯。日本投降后,所属分屯土地分给了当地农民。1949年秋,东分场组织了人力、畜力进入八虎力地区开荒建点。这里是日寇“西弥荣开拓团”的旧址。“弥荣”一词为日语,意为越来越繁荣。孟家岗称“弥荣开拓团”;八虎力称为“西弥荣开拓团”。团长粟田实,89户200余人,于1938年5月移入。土改时大部分地已分给了农民,剩下的撩荒地由桦南农场重新开垦连片。
  1950年3月,中分场对“老营盘”(现四队地区)进行开发。清朝时期,这里隶属于依兰府管辖。是依兰至桦南的交通要道,设有清兵关卡,故而得名“老营盘”。到日伪时期,一片荒芜只剩故名了。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建立了以羊为主的畜牧场;以修理为主的农机修配广、革袋厂、砖厂、职工消费合作社等工、牧、商。在大洼建立了一所小学。机关设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室,对职工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党,团、工会组织相继建立。建场四年,初具规模。
                培养人材 积累经验
  1948年建场时79名垦荒者,1950年发展到415人,从依兰县荣军学校调来一部分人员;从辽宁省凤城调入一部分在解放战争中被我军解放的人员。为了培训农机人员,陆续从富锦、依兰、呼兰、阿城、桦南等地招收机务学员,从人员的发展形势看,拖拉机人员增加最为突出。1950年机务人员占当年职工总数的34%。
  各地调来的职工,学员共同经受建场初期的艰苦锻炼。没有房屋自己盖,1949年到孟家岗采伐树木,建造了几栋拉啥辫房屋。蔬菜供不土,就煮囫囵的黄豆粒放咸盐。吃粗粮。没有运输工具就马驮入扛。1949年秋收大豆,面积大人少,职工学员起早贪黑,连战40余天,贴身衣服汗湿透,棉衣外面冻了冰,朝踏白霜而出,晚顶寒星而归。松江省农业厅的厅长李积成来场检查工作时严肃指出,要缩短劳动时间,改善生活。艰难能考验人、培养人,1951年4月召开劳模大会,选出祖秉文、王克俭两同志出席省劳模大会;艰难也能吓倒人,少数人经不住创业艰苦考验而离开了农场。
  建场时拖拉机少。1948年有拖拉机标准台27.2台、马119匹、骡6匹,这就是开荒、耕种的主要动力。机车型号有:“斯大林八十”、“纳齐”、“万能”、“福特”。收获机械有“哈利斯(美)”。国家正在进行解放战争,不能生产农业机械,这些机车有的是苏联支援的,有的是缴获日伪的。
  农场要为农垦事业培养农机人材。拖拉机少,学员多,一车多人,一师多徒,每台车配正、副驾驶员,学员配六人。农忙季节学员参加铲地收割。农具不配套,中耕采取拖拉机牵引,人扶大犁,人跟机走.累得气喘。冬季把学员集中起来办训练班,学机务,学农业,约三个月的冬训时间。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农忙务农,农闲集训,培养了一批批的人材,既满足了本场的需要,又不断往外输送。改变了初期圈开圈播的状况,圈开就是几台拖拉机集中到一个地号,圆圈作业,所以开出来的地成鸭蛋形;圈播也是集中几台播种机圆圈播,剩下中心小块由人工补种。机车作业每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无特殊情况在田间不回来,在田间加油、排除故障,转移地号按规定路线行走,采取措施节省油料。
  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在小麦耕作上,十五公分行距机械播种代替了马拉播种机的旧式播种方法。为适宜小麦生长,抑制杂草,提高小麦产量,扩大珠数,采取了7.5公分和15公分交叉机械播种。1952年开始制订《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对耕地、耙茬、种子处理、播种、休耕地管理等作了操作规程与作业质量要求,形成了规章制度。按标准作业,按标准进行督促检查。
             从“伙耕户”到示范农民
  初期由于开荒速度快,面积大,职工少,边开边种,农场种植不过来,加之边角零星土地农场不便管理,由农场和附近农民伙耕称“伙耕户”,收获时按比例向农场缴粮。1950年“伙耕户”种植大豆面积1.19万亩,收获大豆272.35吨,谷子面积1020亩,收获谷子3.45吨,合计1.29万亩,占当年耕地面积25.7%。1952年按省农业厅指示,取消“伙耕户”,全部由农场耕种,一部分“伙耕户”并入农场,成为农场工人。
  建场的时候,当地农民很少种小麦,因为品种不良,锈病黑穗病严重,遇上多雨、多雾年份,其害更重。桦南农场积陂引进品种,从苏联引进的“苏联万穗”、“苏联光头”都不抗锈;当地品种从依兰县引进的有“芒白稃”和“农林三号”也是如此。从牡丹江地区东宁县引进“秃不齐”;从东北农学院引进“哈系2370”等品种,经过实践证明比较抗锈,适宜当地种植。1952年种植这两个品种获得丰产,产品交到县粮食局,农业厅叫粮食局做为良种推广到农村。从此,当地农民开始了扩大小麦的种植,给农民起到了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