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解放三团(孟家岗农场)

第二节 解放三团(孟家岗农场)


孟家岗农场前身是解放三团,(解放二团又是解放三团的前身),成立于1949年9月17日,直属东北军区政治部管辖。位于桦南县境内,团(场)部在孟家岗,分布在横头山(团直)、黑背(一中队)、火烧沟(二中队)、公兴(三中队)、八家子(四中队)等区域。团部设组教科、农务科、经理科等科室,主管政治与生产工作。下辖四个中队。向俊选同志任团长兼政委。1952年3月,撤销解放三团成为国营孟家岗机械农场,由东北人民政府公营农场管理局领导,建制略有变动,原中队改为耕作区,机关设作业科、人事科、经理科、总务室、会计室。场长申益程兼党总支书记。
  1953年1月,孟家岗农场与桦南农场合并成立曙光农场。
                  解放三团
  解放三团是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形势下建立起来的,随着战果的不断扩大,解放团不断的发展。根据我党对放下武器的战俘政策“愿留者收容,愿去者遣送”把愿留者与无家可归者收容到解放团,教育改造他们成为新人。
  1946年10月,辽南军区于瓦房店建立解放队,开始收容战俘。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扩大为辽宁军区解放一团。
  1947年冬,辽北军区于突泉(内蒙古自治区突泉)筹建解放军官团,于1948年11月迁移辽宁省西安县,故称西安解放团(现吉林省辽源市),收容辽沈战役的战俘。
  1949年5月,辽宁军区解放一团与辽北军区解放军官团在西安合并,改称辽东军区解放二团,辖两个大队。两年多的时间里,总共收容17,293入,处理15,729人,到1949年6月,留团学习1,564人。
  1949年冬,辽东军区解放二团奉令于9月17日开赴黑龙江省桦南县孟家岗建农场。11月间接受了原《东北15报》社在汤原县香兰的水田农场。孟家岗为第一大队,香兰为第二大队。1950年2月13日遵令香兰为解放二团,孟家岗为解放三团。
  原佳木斯团部亦分为二。这就是孟家岗农场的前身。






             解放团的教育与改造工作
  俘虏收容集中到解放团后未改变政治身份前称为学员,对他们进行时事、政策,思想、劳动教育是解放闭的主要任务。
  时事教育以国内的战争形势为主,从“九一八”“七七”、“八一五”的历史和东北全境解放的事实为材料,进行国共两党的对比,使他们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国民党必败,丢掉对国民党的幻想,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朝鲜战争爆发后,进行了美帝侵华史,抗美援朝重大意义的教育,改变学员中的恐美、媚美、亲美思想,树立蔑视、渺视、仇视的思想。由于国民党的反面宣传,学员中对苏联存在模糊认识,通过教育得到了扭转。
  政策教育主要是土改政策的教育,目的是弄清谁剥削谁,谁养活谁的问题,认清土改的正义性。学习社会发展史,认识劳动创造世界,从感性引向理性。演出:“九件衣”,“王家大院”、“白毛女”等忆苦剧。学员中出身子贫苦家庭的亲身受过剥削阶级的压迫,控诉了剥削阶级的罪恶。出身于地主阶级的表示要与剥削阶级划清界线,站到劳动人民的一边。学员中的知识分子,向他们交待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争取与教育他们为人民服务。在进行教育中注意政治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劳动中开展立功活动。通过各种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党的政策,解除疑虑,放下思想包狱,在政治上给指出了一条光明出路,学员感激不尽,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有的解放军官坦白一交待了自己的反动行为;有的坦白交代了参加的反动党团组织;有的要求参加我军,反戈一击去打国民党,经过审查送往部队、;有的积极参加转建农场,为新中国韵经济建设做贡献。
           “九、一七”建厂日
  上级指示解放团到边疆去建设农场。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转建农场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国解放后国家转入经济建设,建设农场发展农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不是发配边疆进行劳改,是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使学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在实际劳动中改造自己的重要意义。
  解放团的干部中,对转建农场也有思想波动,有的想进关,怕东北天气冷;有的想调动到地方去工作;有的留恋城市生活,怕农场生活艰苦,搞农业是当老百性。团党委针对干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动员教育,打通思想,提高认识,服从组织分配。
  经过转建农场的动员教育,统一了学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于1949年9月I7日,正式宣布转建农场。五百余人的建场先遣部队从辽宁西安出发,开赴黑龙江省桦南县孟家岗建设农场。这一天定为建场日,为了纪念这一天,编谱了建场歌,建场歌的歌词是:
             九、一七,九、一七,
             我们永远不忘你。
             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我们的力量无比强大。
             不恼风霜雨雪,
             哪怕困难阻挡,
             大地上无尽宝藏
             全靠我们来开发。
             听,劳动的歌声响遍田野;
             看,草丛中放出了一朵朵鲜花。
  建场歌反映了建场人的生活斗志,期望着农场的远景,唱起它受到鼓舞、鞭策,每逢建场周年,歌唱它、纪念它。
               艰苦创业
  孟家岗农场虽处于铁路沿线,但那时仍是一片草原荒坡。1949年秋季,解放团的向俊选团长率领一支先遣队,从辽宁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勘察现场,看地形、察土质、查水源,一棵树木,一处高地,成为勘察的标志。走一圈、行一路,屈指一算,就是勘察的面积。15里夜里,一边勘察一边运筹。军队打仗离不开老百姓,建设农场也一样,向团长领着先遣队的同志,访贫问苦,建立军民渔水情,了解当地的民习人情、水土、气候、农事,知己知彼,才能打胜仗,掌握水土农情,才能建设农场。
  “八·一五”前,日本侵略者曾在孟家岗地区建过开拓团,结果以失败告终,留下了仇恨罪恶。而今,人民解放军领导下的一个解放团要在这里建设农场。
  发扬南泥湾精神,没有土地自己开,没有房屋自己盖,开荒生产,人拉犁杖,锹镐齐上,肩膀磨肿,手脚打泡,蚊子小咬,流血流汗,一锹、一镐、一犁翻开的黑土,都是解放团干部战士、学员的艰苦努力。学员陈光荣在人力开荒中首创日效一亩二分的最高纪录,因而获得“铁牛”的称号。学员黄肇武继陈光荣后,创人力开荒一亩另二厘,获得“黄老虎”的称号。陈光荣与黄肇武开展劳动竞赛,被传为“牛虎相斗”的趣闻。
            四月里忙开荒,
            木犁洋犁日夜忙,
            拖拉机隆隆响,
            铁镐园锹响叮当,
            千年的草根翻了个,
            开出了美丽好田庄。
  这首《生产小唱》是当时开荒的生动写照。1950年开荒4.16万亩,其中人力开荒7,935亩,占开荒面积的19%。洋犁开荒1.34万亩,占开荒面积的32.4%;大犁(畜力)开荒1.94万亩,占开荒面积的46.6%;拖拉机开荒780亩,占开荒面积的1.8%。当年开荒,当年播种。
  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生产的空隙搞房建,冬天趁数九寒天上山采伐,春天踏着冰渣,秋天冒着寒霜,和泥脱坯,拧拉哈辫,割洋草,烧窑,各尽所能,手脚冻裂,包扎一下又坚持干。有的同志回忆说:“站在冰渣里和泥,冻得两手麻木腿打颤,从泥土里出来,手脚上泥都冻成了冰块,好比胶布贴在肉上”。1950年春秋两季。共修建了仓库六栋计58间,宿舍七栋计56间,马厩五栋42间,工具库五栋计36间,汽车库一栋,厨房一栋,办公室一栋,铁工与木工房一栋,豆腐房三所,打洋井三眼。1951年建澡堂五所,计708平方公尺。初步解决了生产与生活用房,从帐棚、马架,从借住老乡的房屋里搬进了自己盖的新房。1951年秋,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土木结构,盖起了一座容纳一千人的礼堂。
  创业时期,干部、战士、学员在生产劳动中同艰共苦,在生活待遇上官兵一致。据1950年统计,干部全年人均费用(包括被褥、服装、伙食、各种津贴)1,433.37元。战士全年人均费用1,306.24元,学员全年人均费用1,285.62元。干部比战士全年人均费用多127.13元,即9%,干部比学员全年人均费用多147.75元,即11%。创业时期既是艰苦的又是欢乐的,他们唱道;
              农场是我们的家,
              我们一心一意建设她,
              房屋亲手盖,
             水井自己挖,
             你种田、我种菜,
              大家动手幸福来。
  1950年在农业生产和房建中,全体学员、战士、干部759人立功。1950年11月,解放三团选出六人参加上级召开的劳模大会,干部岳永财、战士李长修、学员魏新仲、张宝生、王文成、贺长发。为创业显身手,为建场作贡献。
              学员转变政治身份
  1949年解放三团至孟家岗建场时500人左右,以后陆续增加,到1950年底1500余人绝大部分是学员。学员经过教育后,转变政治身份为场员,这标志着由战俘身份转到人民的行列。
  解放团学员在党的政策感召下,积极劳动改造思想,争取早日改变政治身份。学员陈光荣、黄肇武人力开荒日效高,被称为“陈铁牛”“黄老虎”,学员贺长发劳动表现突出,被树为“劳动旗帜”,学员魏新仲在转变身份前后表现都很好,被评为“模范场员”,用汗水来洗刷自己的过去,用劳动成果来向党向人民表示悔过自新。个别学员在战场上当了俘虏心怀敌意,到农场后拒不接受教育改造,继续与人民为敌,以伪军中校副团长何泽群为首趁朝鲜战争形势紧张之际,拉拢落后分子,破坏生产,企图杀害干部,1950年10月30日被处以极刑,陈学杰与何犯勾搭一起,被判刑五年,以儆效尤,学员们纷纷表示拥护。
  遵照党的政策,经过劳动教育,对学员分期分批改变政治身份。1951年3月30日首批303名学员转变政治身份,其中中校1人;少校5人;上尉7人;中尉28人;少尉45人;准尉49入;士兵169人召开大会宣布名单,《开垦报》并予刊登。6月18日19人转变政治身份。1952年2月27日4.47名转变政治身份。政治上得到了新生,心情激动,感谢党和政府,由衷表示:“饮水不忘挖井人,活命不忘救命恩”,“我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我要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为农场贡献一切”。他们以后在建设农场发展生产中,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了骨干,有的当了领导干部,有的加入了共产党组织。
               农业和工副业生 产
  建场头一两年,开荒速度快,面积大,当年开当年播种。1950年开荒面积4.16万亩,播种面积4.12万亩。1951年耕地面积8.1万亩,播种面积5.77万亩。1952年耕地面积6.12万亩,播种面积6.87万亩。
  农业以生产大豆和小麦为主。
                            (面积:万亩/亩产;斤)



  建场初期对经营管理和技术措施比较注重,1950年有完整的开荒、整地播种统计分析,各种作物播种面积统计分析,各种作物产量统计分析,各种作物垧平均产量统计分析,种子与产量倍数比较,各种作物平均每垧用种量统计,不同播种日期产量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产量比较,不同品种生育状况比较,工业原料作物产品成本分析,粮谷作物及园艺作物产品成零分析,开荒成本分析等。
  畜力是生产和运输的主要力量。1949年10月30日,在孟家岗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四野四十九军辎重团二大队二连马骡85匹,一营一连85匹,一营二连78匹,一营三连87匹,合计335匹。1950年有马477匹。1951年10月19日,首批进来10台拖拉机(斯大林~80二台;德特—54八台),从此逐渐发展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农业科:研项目有果树和蔬菜的栽培试验。
  建立了简易气象站,为农业生产提供自然情况。
  工副业生产有酱。油、醋。、孟家岗制油厂于1950年8月建成投产,目加工大豆从3,500提高到14,000斤1950年共加工大豆76万斤,营业收入8万元。佳木斯东昌制油厂,日可加工大豆15,000斤。佳木斯东昌酱园为当时佳木斯市较大规模酱油工厂,能生产日本酱、大酱、醋等,年产特等酱油。200万斤,大酱12万斤,产品质量好,深受欢迎。东昌制油厂与东昌酱园子1953年交佳木斯市。在孟家岗还建立了照相馆、合作社(商店)。
  牧养业有蜂、羊、奶牛、鸡等。1950年存栏统计,绵羊390只,年产羊毛320斤,自纺毛线。蜂167箱,年产蜜2万斤。奶牛4头,鸡400来只。
                  文教卫生
  文教卫生工作均有适应发展,办夜校、扫文盲,实行了小先生制,订师徒合同,包教保学,过去的文盲能看信或为小报《开垦报》写稿了。有图书馆,业余剧团;电影机一台。团部有卫生所,设有容纳20张床位的休养室,各中队设有医疗室。全团医疗器械近400件,其中1.500倍的显微镜一台。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病及时得到治疗,健康水平有了提高。
  1950年7月,全团每人平均体重54.8公斤,1951年8月为55.2公斤,1952年1月达56.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