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第四章 东北农垦总局时期(1964~1967)

第一节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11月东北农垦总局成立(简称“东总”)曙光农场刚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在“东总”的领导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建立稳产、高产的全面机械化的社会主义大农业,农场得到了生机,出现了新的起色。
  农业生产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即政治挂帅,树立样板,合理轮作,改良土壤,不违农时,过好四关(保苗、灭草、收获、良种),实现亩产200斤全面增产。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种子肥料;二是高产作物和高产田;三是机务工作;四是扩大耕地面积,不误一分田。因而使农业生产有了发展,1965年粮食亩产突破200斤大关。
  1963年以后,农业机械从数量到质量得到了增加和提高,例如“东方红”拖拉机是这个时期进场的。“解放牌”汽车、电动机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电力线路和公路建设有了适应的发展。1964年场成立了电气安装队,首先解决1队的用电,继而解决2队和15队的用电。1955年完成了由桦南到场部的10.2公里的35KV的输电线路,修建一座1000KVA变电所,至1966年5月1日,全场除8队外,所有单位都通了电,共计建成配电线路65公里,低压线路32公里。
  1963年前,全场都是土路,群众称为“水泥路”。就场部地区来说,下雨路泥泞,晴天路凹坑,交通不便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从1964年开始建设砂石公路,到1965年共完成31公里,基本形成场内公路砂石化,解决了场部与生产队、队与队间的交通往来。
  在此同期发展建材生产,开始建造砖瓦结构的房舍,以前盖的“拉哈辫”和披头散发拄拐棍的简易房也就逐渐淘汰。场部地区的汽车队、医院、学校、粮油厂建设的比较好,当时被称为“四大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