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农业学大寨

第七节 农业学大寨


农业学大寨中,农场在积肥改土,兴修水利,精耕细作,提高产量等方面下了功夫。
  积肥改土和人工种玉米,大搞群众运动.冬末春初,天寒地冻,集中人力畜力积送肥,刨草炭土,出现了不少送万吨肥的连队,1975年全团积肥高达28万余吨.为了提高产量,扩大玉米面积,种玉米用工量大,当时盛行大打人民战争,搞人海战术,三、四人一伙(刨坑、摆籽、点肥、覆土)机械划印,按印刨坑,横直成行,到七八月一片青纱帐,故有“棒子团”的外号。靠近八虎力河.松木河、倭肯河的低洼连队的防洪排涝工程,二连、三连的水库,三级和五级提水工程大都在农业学大寨过程中修建的,尤其是五级提水工程,在全兵团驰名。还组织了干部到大寨参观学习,更激起了学大寨的干劲.农忙阶段早起三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三顿饭。有时正月初一从机关到连队义务劳动积肥送粪过革命化的春节。
  学大寨中出现了粮食、大豆产量上《纲要》过“黄河”,养猪上《纲要》的单位.粮食上《纲要》标准,亩产400斤,过“黄河”标准亩产500斤,大豆上《纲要》标准亩产260斤养猪上《纲要》标准平均一人一猪(饲养头数).
  三十一团学大寨受到了上级的奖励.1974年和1975年,兵团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团”和“学大寨先进团”。1978年和1979年省委省革委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场”和“大寨式农场”1977年8月,场党委书记王永固出席在山西省昔阳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农业学大寨同时掀起工业学大庆运动,围绕农业办工业。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曾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和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