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抗水灾
第五节 抗水灾
1981年7月上旬,正是开镰收割小麦的时候,遇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7月10日和8月4日,八虎力河和倭肯河两次洪水暴涨,使全场47,900亩庄稼受淹,占当年135504亩播种面积的35.5%。8月4日的洪水使处于倭肯河、松木河沿岸的8、9、10三个生产队的27,000亩耕地一片汪洋,职工和家属被迫搬出,安置在场部避水,得到热情周到的接待,有的暂住亲友家。
遭灾最重的是小麦。从7月26日到9月3日,使麦收延期40天,这40天里共降雨243.4毫米。8月上旬降雨就达到190.2毫米,是有资料记载(1956年)以来同期降雨最多的一年,整个8月无雨只有9天,有雨22天。由于雨水集中在8月份,使割晒的14,043亩小麦除少数抢收回来外,大部分发了芽。站杆小麦发芽占10%以上。小麦比计划减产40%,粮豆总产比计划减少5,635吨,减产27%。全场损失150万元。
在灾害面前,场党委把思想统一到积极抗灾自救上来,各级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带领职工和家属奋力抢收,水中捞麦,龙口夺粮,取得了好的成果。五队、十二队被总局授予抗灾自救先进集体,副场长赵仲,办公室主任刘国田,九队机务队长蔡子峰,十二队副队长柴林被总局授予抗灾模范。
遭灾之后,稳定政策,安定人心。秋收中靠政策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产增收,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扭转工副业生产的被动局面,扩大经济效果,为农业分担困难。加强经营管理,大挖潜力,争取灾年好的经营成果,这年由予计的亏损150万元减少到实际亏损34.6万元,其中农业亏损2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