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生产简况

第三编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生产简况


建场初因机械不足,以人拉犁开荒,后来逐步增加机械设备实现机械化,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创建了一个具有现代规模的曙光农场。现有耕地面积16万余亩。大、中型拖拉机148台;康拜因84台;职工人数6400余人;到1987年为止,累计生产粮豆551,160吨,交售商品粮293,607吨,商品率53.2%。到1987年为止,累计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584,593斤,上交粮豆331,205斤,平均每年生产粮豆16,702斤,上交粮豆9,463斤。
  在“改革、开放、搞活”中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试办家庭农场,1985年全面铺开,不断探索,逐年发展。
               历年耕地增减情况
               (1948~1987年)           单位:亩



  (续上表)


  
  注:1、1953年1月两场合并时,孟家岗场部,第一作业站(黑背)、第三作业站(公兴)、横头山牧场耕地交给当地政府。2、1964年年内增加面积中,有虎山作业区4万亩,于当年冬又交给虎山部队。
  在向大自然斗争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由浅逐步向深发展。因此,农业生产中不断改变生产条件,坚持科学种田。如:改良白浆土,改造低洼地,改革耕作制,不断调整作物的种植比例,确立三区轮作制,推行以深松为核心的少耕法,选用良种,改进栽培技术,保证田间标准作业等,使粮豆单产、总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53.4斤起步,结束了16年徘徊在100斤左右的局面,1965年一跃,1967年再跃分别闯过了200斤、300斤,又于1974年跨过了400斤。1975年首创了501.5斤的历史最高纪录。1976~1987年平均粮食单产379.2斤,比“文革”十年增长22%,粮豆单产也从1949年75斤为起点,突破200斤、300斤的关,并于1975年首创421.7斤的历史最高水平。1976~1987年粮豆单产平均314.8斤,比“文革”十年增长11.6%。
              各时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       单位:%


  注:表内数字为各时期的加权平均数
             各时期粮豆作物播种面积比例     单位:%



             历年粮豆作物面积和产量   单位:亩、斤、吨



  (续上表)



  注:1976年减掉绝产面积计算,粮豆面积134736亩。其中粮食面积92286亩,平均粮豆亩产401.2斤,粮食亩产505.4斤。
           历年三大作物水稻的面积及产量


(续上表)


(续上表)


注:1975年大豆不包括荒地计算,面积为41830亩,总产1096万斤,平均亩产262.1斤。
  农业是农场的主业,农业生产的成果在农场经营成果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建立了农业生产管理五大制度,农业技术管理五大制度。随着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产量上升,成本降低,扭亏为盈,经营有利。农业从1949~1987年的39年中,亏损15年,共亏481.6万元;盈利24年,共盈2312.7万元。盈亏相抵尚盈1831.1万元,平均每年盈利46.9万元。全场各业(包括农业)在1949~1987年的39年中亏损18年,共亏682万元。盈利23年,共盈2225.8万元。盈亏相抵39年尚盈1543.8万元,平均每年盈利39.5万元。
  农业生产经营有利的主要原因集中起来就是:
  改变生产条件。即:改良白浆土,改造低洼地:
  坚持科学种田,采用先进技术,保证田间标准作业;
  建立缝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