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白浆土改良农场耕地的70%为岗地白浆土,因此土壤条件的主要特点是士质瘠薄,耕性不良。这是影响粮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主要因素。不改良白浆土,不使“冷、板、酸、瘦”的特性发生根本变化,要创高产是不可能的。只靠土壤的自然肥力和根瘤固定的残肥是不能满足作物高产的要求,必须不断向土壤投放营养物质,增加白浆土的有机质含量,努力提高地力,才能为作物高产打下基础。
从建场到1964年,由于对白浆土的改良注重不够,地力下降,越种越差,有的开荒较早的岗坡地几乎濒于绝产,粮豆、粮食单产一直在百斤上下徘徊。16年平均粮豆、粮食单产分别为136斤和137.2斤。据1967年土壤普查的结果,土壤有机质由1959年的2.36%下降到2.28%;全氮由0.25%降到0.22%;全磷由0.22%降到3.18%。总结过去,由此认识到:如果不着重抓白浆土的改良,在改土上下功夫,就不能前进。
为此,采取了三项措施对白浆土进行改造。
积造有机肥
1964~1965年春,农场组织力量前后三去吉林“九站”参观学习积肥改土和玉米高产经验,下决心要改造白浆土,在白浆土上创高产。
首先见诸行动的是第五生产队,于1964年积造有机肥改土450亩,1965年种玉米取得了亩产530斤的好收成,与未改土的地号对比产量增加了一倍多。
五队的改土为全场恢复地力,提高单产做出了样子.所以从1965年开始,积造有机肥改土在全场展开,形成了规模大,时间长,效果好的局面。
全场积肥改土工作展开以后,为保证积肥改土,工作的长期进行,各生产队都建立了专业积肥队伍、专人、专车、常年积肥。同时还开展了群众性的积肥活动,把人粪尿、草木灰、炕洞土、垃圾都收集起来,刨草炭土搞季节性的突击积肥。畜牧部门还规定了每年的积肥任务,连同年初计划一起下达给生产队的畜牧组.1966年全场积肥第一次超过10万立方米。1967年将10万立方米肥全部施在玉米地,当年玉米单产达448斤,第一次突破400斤.从1968年。到1973年,继续大搞积肥改土,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其间二年(1969、1972年)低温早霜危害,但6年平均玉米单产仍为420斤。1974年送肥186545立方米,粮食单产达410斤,首次突破了400斤关,单产比1973年增加了75%。1975年积肥28.6万立方米,送肥16.4万立方米,并同时扩大玉米面积,占粮豆面积的32.2%,开始进入麦一玉一豆三区轮作,这一年粮食突破500斤关。1976年全场积肥24.42立方米,送肥24万立方米,送肥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一年按粮豆面积每亩平均施有机肥2.05立方米。2队积造肥4.2万立方米。送肥3.6万立方米;3、5、14队送肥都超过了3万立方米。1977年全场送肥23万立方米,15个农业生产队中有11个队超过1万立方米肥。1978年以后,在积肥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质量明显提高.主要以猪圈、马号、牛舍及人粪尿为主,重点改良岗坡地、瘠薄地。从1956~1984年29中,共积造有机肥265万余立方米,平均每年积造肥9.1万立方米。从1958—1984年总计改土面积277691亩,16万余亩耕地相等于轮改一遍半还多。
兴办家庭农场后一时放松了积肥,出现全场积肥量下降,经纠正有了回升。
农场积造有机肥改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64年
这一阶段共9年,是认识和探索阶段。9年里共积肥485,590立方米,平均每年积肥53,945立方米,9年里粮食平均亩产138.5斤,最高年份181斤,最低90斤。
第二阶段:1965~1973年
这是自觉行动阶段。99里积肥数量明显增加,粮食增长速度也快.99累计积肥723,768立方米,平均每年积肥80,418立方米。9年粮食平均亩产267斤,最高388斤,最低209斤。粮食产量比第一阶段翻了一番.
第三阶段:1974~1979年
这是大干阶段。6年里累计积肥1123,772立方米,接近农场24年总肥量(2318,205立方米)的50%,平均每年积肥187,295.3立方米。由于积肥数量猛增,产量亦大幅度增长,6年平均粮食单产449斤,最高501.5斤,最低886.5斤。第三阶段平均每年积肥数量比第一阶段增加了二倍多,相应地第三阶段的粮食单产也比第一阶段增加了二倍多。
第四阶段:1980~1984年
这是提高质量阶段。5年里累计积75316,687立方米,每年平均积肥63,337.4立方米。虽积肥数量有所减少,但积肥质量明显提高。1981年受涝灾影响。5年平均粮食单产为332.5斤,最高454.6斤,最低193斤。
历年积肥改土统计 单位:立方米,亩
绿肥改土
1954年农场就开始休耕种植绿肥,由于受“粗放经营”思想的影响,绿肥改土一度中断。随着栽培年限的增长,地力下降,1962年恢复绿肥改土。1968~1970年,受“以粮为纲”的影响,砍了绿肥面积种粮食。随着新的轮作制的逐步建立,绿肥在生产中的作用被充分肯定。1974年被重新纳入正规轮作。每年要求安排粮豆面积的5%为绿肥面积,种麦面积的20%为复种绿肥。从1962年到1987年,累计种植绿肥面积75,249亩,复种绿肥面积40.408亩,累计绿肥改土达到了现有耕地面积的50%以上。
农场种植的绿肥品种有紫花苜蓿,草木栖、民豌豆、秣食豆、油菜等,其中以草木栖和民豌豆为主。其次是油菜。在种植方法上开始是清种,发展到间种(小麦、草木栖),先是占季绿肥,后改进为不占季的复种。在品种的运用上,开始是单一品种,发展到二个品种的混合使用,如民豌豆和油菜混用。
据总局设计院和农场化验室1978年在6队11号地测定二年生草木栖产草量:地上部分为1370斤/亩,地下部分为588斤/亩,共计1958斤/亩。5队4—1号地麦茬复种民豌豆测定产量,白浆土地段亩产鲜草量2,670斤,黑土地段亩产鲜草3,801斤。从测定表明,无论白浆土或黑土复种民豌豆均可获得较高的鲜草量。1976年5队麦茬复种民豌豆翻压后,1977年种玉米,增产11.2~11.4%。2队7号地调查,青棒率比麦茬种玉米下降9.6%,增产24%。
总之,绿肥改土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元素大量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改变了土壤中C/N比,提高了土壤活性,是解决肥源不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成本低,效果好的有效措施。
历年绿肥面积统计 单位:亩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一项“工省效宏”的改土措施。秸杆还田比之积造有机肥改土花费的人工要少的多;比之绿肥改土,不占播种面积。比二者成本低,只要粉碎机械具备,易于实现,可尽量扩大还田面积。更主要是:秸杆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并能促进土壤中的生物小循环。据调查,翻压一亩地玉米秸杆,相当于施5~6立方米厩肥。
1979年,农场用打茬机、抛撒、粉碎等措施,小麦秸杆还田8,399亩,玉米秸杆还田765亩,共计9,164亩。同时还试用矮高梁秸杆还田,用机械直收,直接翻压效果良好。据测定每亩1~1.3万株可归还风干茎秆达1000斤以上。但由于秸秆粉碎机械尚未解决好,特别是玉米秸秆粉碎机械,加上玉米秸杆为职工当作烧柴留用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因此,秸秆还田面积不大,特别是玉米秸杆还田。从1978~1987年,累计秸杆还田面积仅270,072亩。其中麦秸还田267,457亩,玉米秸还田2,615亩。所以,要尽快解决上述问题,使这项“工省效宏”的改土措施大面积的应用于生产实践,作为一项主要的改土措施来加速改良白浆土的步伐。
历年秸杆还田面积统计 单位:亩
20多年来,采取积造有机肥、绿肥、秸杆还田等三项改土措施,取得如下效果:
增加白浆土的有机质含量,扭转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年增产效果显著;
肥力持久,后作增产幅度大;
提高土壤的抗灾能力;
因此,采取上述三项措施改良土壤,不仅是提高粮豆单产、总产的重要经验,也是今后振兴“曙光”的传家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