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耕作制
第四节 耕作制
少 耕 法
在对白浆土采取三项改土措施的同时,还必须对白浆土耕层进行改善,为作物高产创造一个深厚的良好耕层。通过试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深松为核心的一翻二耙“少耕法”。
农场的基本耕作,经历了相当长的“连翻”阶段。连年同层次的耕翻,于白浆层上又形成了一个坚实的犁底层,成为限制作物根系发展的严重障碍,影响作物产量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曾采用过深耕,力图在翻深18—22公分的基础上逐年加深耕层1~2公分来改善土壤耕层的这种状况。但是并未达到目的,而且还带来了后患,白浆层的粘粒掺和整个耕层,使白浆土的弊病越发严重,对增产更为不利。
1956年,夏秋涝,秋翻面积少,伏秋翻为粮豆面积的50%,而大豆面积85%没有秋翻过来。1957年春,为了争农时,减缓春利的紧张,于是开始采用大豆耙茬种麦的方法,这是农场迈向“少耕法”的第一步.据当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土壤耕作组在五队6—1号地定点调查:耙茬比秋翻提高产量11.5%,早熟2天,千粒重增加2.23克。此后每年均有30%左右的大豆耙茬种麦面积,经多次的生产调查证实效果好。所以到六十年代后期,基本耕作才由“深耕法”改为“两翻一耙”。即:小麦伏翻种玉米;玉米秋翻种大豆;大豆耙茬种小麦。
1972年的秋涝又导致了1973年的春涝,这年被迫采用杆齿松土耙茬种大豆来克服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困难,这就是松土耙茬种豆的开始,也是农场向“少耕法”迈出的第二步。松土耙茬种豆,一开始就显示出效果良好。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五队9一1号地面积570亩,黑土层厚,潜在肥力高。1973年前,因连年同层次浅翻,湿耕湿整被迫耕作等原因,造成土质板结,活土层薄,抗灾能力差,多年粮豆平均亩产300斤左右。1973年松土耙茬种大豆,同时在管理上采用垄沟深松等措施,大豆单产310斤,比春翻的增产24.8%。1974年又在这个地号浅松耙茬种小麦,亩产630斤。1975年,再在这个地号浅翻深松38—40公分,秋起垄种玉米,亩产1270斤。五队耕作改革的实践,起了示范作用,因此,从1974年以后,农场的基本耕作开始向以深松为核心的“一翻两耙”制过渡。即:小麦浅翻深松种玉米;玉米深松耙茬种大豆;大豆浅松耙茬种小麦。这就是农场基本耕作改制的全过程,也是农场以深松为核心的一翻二耙“少耕法”的由来。
轮 作 制 度
实行麦一玉一豆三区轮作制。小麦、玉米、大豆有着不同的生物学要求,各年年景很少对三大作物同时有利。多年的重迎茬,会造成病害、虫害及草荒,同时会使土壤养分偏耗,造成减产。在目前科技水平还达不到区域化科植的情况下,实行麦、玉、豆三区轮作,则能起到以丰补欠,稳定粮豆总产的作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一般作物比例为:小麦(含草木栖)35%,玉米(含杂粮)35%,大豆30%。
轮 耕 制 度
实行以深松为核心的“一翻两耙”制。即:小麦浅翻深松种玉米,翻20公分,再松15~0公分;玉米深松耙茬种大豆,松20~25公分,少部分耙茬或秋翻;大豆浅松耙茬种小麦,松15公分,少部分耙茬或秋翻。在小麦耕作中,春播草木栖,复种民豌豆,秸杆还田的地号采用秋翻(不松)。在玉米和大豆的耕作中,特殊干旱年份,有深松基础的地号,只耙不松。枕地、草荒、地表清理不净,及玉米秸还田的地块和地号,采取秋翻。
轮 施 制 度
三大作物的轮施是:小麦瘠薄地秋施尿素,普施种肥,因墒因地追肥。玉米普施种肥,普遍追肥。养地措施有机肥改土30%,间、清种草木栖5%,复种绿肥20%,少面积麦秸还田。大豆普施种肥、部分根际追肥,少面积玉米秸还田。
玉米施肥中的养地措施,系指使玉米受益的各种归还有机质的手段,有机肥改土在前作小麦收获后进行。间种、清种草木栖,与前作小麦同时进行。复种绿肥在前作收获后进行。
“三制”配套实施后,给农业生产带来如下变化:
抑制地力下降的趋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活化土壤,加深耕层,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提高抗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减少耕翻,争取农时,既降低作业成本,又提高效率。
提高经济效益。
现行的“三制”配套,经过了两个轮作周期以来的实践。虽然对农场农业生产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总之,改革耕作制,实行“三制”配套是提高粮豆单产、总产的成功经验.也是很好的养地措施。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三制”配套的内容会不断变更、充实、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