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种植密度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是提高粮豆产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作物栽培中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为此,对三大作物地上布局作了如下改革:
一、玉米的三项改革
改人工点播一埯双株为机械精量点播单株密。据调查,玉米点播合格率一般在90%以上,
空埯在2%以下,伤种率在1.5%以下。由于点播的分布均匀,作物生育整齐,成熟一致,所以玉米点播比条播增产5~15%,节省种子一半,并节省了人力。点播每亩比条播降低作业成本1.87~2元。
改70公分为65~68.5公分垄距。玉米高产密度每亩3000~3300株单株密。
改早熟品种宽行栽培为缩垄增行,行距50公分。
二、大豆的三项改革
改条播为精量点播。
改60公分垄为45~50公分行距。缩垄增行。大豆高产密度每亩3~3.3万株。1979年精量点播面积为14420亩,占大豆面积的29.4%,1982年突破了50%,1983年达到70%以上。精量点播比条播增产10~20%,节约种子15%左右。点播增产的实质是由于精点植株分布均匀,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气、.热状况之故。因此结荚多,粒数多,粒重,无效株率低,不孕荚率低。见表;
改瘠薄地大豆45公分为30公分行距的“早、晚、窄、平”的种法。即指早熟品种,晚播,30公分窄行距,平播不中耕管理。
三、小麦减密
1981年原种场和14队进行了密度试验。试验证明:高密度反而表现出有减产的趋势。同时在生产实践中证实,不同密度的小麦经过整个生育期的群体消长变化,收获穗数大部分趋向子每亩34.6万~37.3万株,产量相近。因此,为纠正盲目加大密度的倾向,从1982年起小麦密度就严格限制,并在生产措施上明确规定了密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