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农业科技主要成果

第九节 农业科技主要成果


自建场到1984年,由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农业科研工作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一、获总局科技成果奖项目
  “白将土地区耕作制度的研究”,获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获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大豆精量点播应用技术”获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培育新品种
  农艺师朱滨华,从1959年开始利用有性杂交系普法、选育成大豆品种“戍边”1号、2号、3号、4号等。”戍边”1号1968年推广全场,曾一度为曙光农场七十年代大豆的主栽品种,促进了大豆单产的提高,至今农场仍种有一定面积。
  三、高产攻关成果
  高产攻关活动是农场农业科技竞赛,是发动群众和科技人员科学种田的好方法。从七十年代起农场就开始高产攻关。攻关产量指标:小麦亩产600斤,玉米1000斤,大豆400斤。高产指示:小麦亩产500斤,玉米800斤,大豆300斤。凡达指标者以课题补助形式给予一定的奖励。三大作物攻关田为各队必行的科研课题。通过这一活动,出现的“高产”、“攻关”记录如下:
              小麦高产攻关成果



  注:1.攻关面积三大作物各为500亩。
    2.高产面积三大作物分别为该作物的三分之一。
              玉米高产攻关成果



             大豆高产攻关成果



  四、小麦亩产905斤
  这是曙光农场四队于1976年小面积(3亩)小麦攻关首创红兴隆管局的最新记录。这一成果,是当时连长孙延光,农业技术员郭庆儒和科研班的同志共同努力所取得。
  五、生物防治成果
  1973年从广东、湖北引进赤眼蜂种开始搞生物防治玉米螟,但效果仅45.5%。由于外地
  引进来的蜂种适应性差,故效果不甚明显。1974年张良猷发现当地蜂种“松毛虫”赤眼蜂,经试验防治效果为72.6%。1975年植保站成立,张良猷任站长,领导全站人员因陋就简进行赤眼蜂的繁殖、研究、推广工作。同时还为总局内农场系统培养了不少技术人才。从1976年开始,全场所有的玉米、高粱及部分谷地普遍推广赤眼蜂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