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气象与农业气象因子与农业的关系。各种气象因子对农业生产的丰、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主要的简述如下:
一、温湿与降水。温湿与降水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降水条件下才能正常进行,同时它们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各种农事活动。
三大作物的适宜温度和播期
降水量与病虫害
据历年气象资料分析,降水是影响夜盗虫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见下表;
五月份降水量与夜盗虫发生情况
夜盗虫在农场地区历年均有发生,但程度不同。从1953~1982年来看,其中以1953、1955年最重。这二年5月份降水量均在80毫米以上。1960年降水量虽然超过60毫米以上,但因气温太低因此没有大发生成灾。
6~7月雨水多,湿度大,加上连雨天,是小麦容易发生根腐病与秆锈病。1955年6月降水143.3毫米是10年中最大的,7月份降水192.6毫米也是比较大的,锈病就严重发生。此期马铃薯也易发生晚疫病。
降水量与麦收机械化程度,根据农场1956~1962年气象资料分析,麦收的机械化程度与麦收前10天降水量密切相关。如果前10天降水量不超过50?L,收割期间少连雨天、机械化程度在90%以上,如1957年、1958年。如果前10天降水量在50~80毫米之间,收割期间少连雨天,机械化收割程度在80%左右,如1959年、1960、1961年;如果收割前10天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时,即使收割期雨水不多,机械化程度也低于50%,如195G年、1962年。因此,麦收前10天的降水量是影响麦收作业进度和收割质量的关键。详见图表:
降水量与麦收机械化程度
(1956—1982)
二、大风。大风在农场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以冬、春为多为大。冬季大风多出现在降雪之后,常引起剧烈降温,雪随风涌,形成风暴。春季大风较多,最大达40米/秒。造成小麦缺苗或出苗不齐,降低产量。夏季大风虽然短暂不多,但多拌有大雨或冰雹,高秆作物常因此倒伏或折断,尤以小麦倒伏最重。每年均有程度不同的风害。
二、霜冻。农场地区早、晚霜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但一般年份不重。根据历年早、晚霜资料分析,春季晚霜的终止时间与春季降水有关。五月中旬是晚霜终止的集中时期,此间降水量大终霜早,反之为晚.秋季早霜基本上是平流和幅射综合影响形成,出现前常是较强大的冷空气,结合夜间强幅射,形成霜冻。
四、春旱。积20多年的经验确定,把予报“春旱”指标定为降水110毫米是可行的。即上一年10月和本年3~5月的合计降水低于110毫米的为“春旱年”。见表;
单位:mm
五、1981年的涝灾,这年是农场历史上种植小麦最多的一年,也是受涝灾最重的一年.全场水淹面积占40%,其中绝产占10。比计划减产33%,比计划产值减少52%。麦收时间最长,从7月26日到8月3日(包括脱谷)共延续40天,比最长的1962和1963年还多7天。这40天中共降水243.4毫米。其中8月份降水224.3毫米,上、中旬多,下旬少。无雨只有9天,占全月29%。这些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附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
(续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