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机第一节 农机队伍桦南农场:1948年建场时的机务队伍是从合江省建设厅举办的拖拉机学习班70余名学员全部调转来的。从1949年到1951年间,相继在桦南、勃利、依兰县招收了三批男女青年学生,社会青年200人的机务学员,其_中一些青年学生经不起艰苦的考验而离场回家,留下的100人左右。1949、1950年从机务人员中抽调一部分到哈尔滨马家沟干训班学习拖拉机,结业后全部回场。机务工作的领导人为张野,戴有岩,刘兴华。
孟家岗农场:机务队伍的起源是1950年11月初选送33名去哈尔滨王岗东北农场管理局干部训练班学习农机专业知识,1952年春毕业后其中22名回场,11名分配到解放四团(现笔架山农场)。到1952年春共选送培训四批80余人。
第一批学员回场后即成立拖拉机队,队长为车保信。1951年冬由东北农学院毕业分配来场的大专生2名,由王岗技校毕业分配的中专生2名,以及从鹤山、八一五农场调来的4名机务人员共计90多人,形成了初期的机务队伍。
1953年两场合并后,根据生产队规模的大小将机务人员进行混合调配,成为各生产队的专业机务队。生产队设机务队长一人,专管机务工作。全场机务管理业务归作业科领导。
1954年场设立机务办公室,将机务管理、机械物资计划、供应等归于一室,负责人为胡殿福。是年春播后调出10名同志去二九○农场,20余名去克山农场。六、七月间,从林口、勃利、桦南等县招收机务学员120多人,又从场内农工中选择10人,共计130人充实了机务队伍。
嗣后机务人员陆续调出招进.1955年调出120人去密山垦区,10人去友谊农场,当年从呼兰、阿城县招收60名学员。1956年从伊春、南岔、双子河等地招收150名知识青年,在桦南县招收30名。1957年后停止招收外地学员,从本场青年工人和职工子弟中选择充实机务队伍,1959年招收职工子弟150人。
1960年场改为三级管理,下设三个分场,体制扩大机械设备和机务人员随之增加达345人。1964年八五一○农场的虎山分场归属曙光农场,全部农机设备和部分机务人员调入机务队伍随之扩大。
城市知识青年来场和返城,使机务队伍增减变化很大,为迅速充实队伍从职工子弟中选配,举办五期学习班达700人次。
建场近4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培训机务人员6147人次(包括为地方及附近驻军农场培训的人员198人)。为兄弟农场输出农机技术干部及工人370人,他们分布在黑龙江垦区的绥滨、二九○、跃进、前哨、红星、大兴、军川、名山、新华、克山,肇源、友谊、五九七、双鸭山、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八五六,北兴,汤源、笔架山、江滨、梧桐河、云山、洪河、红旗岭等农场,以及富锦、桦南、勃利、集贤等县的拖拉机站。并为东北农学院、黑龙江机械化学校、佳木斯农校、佳木斯机械化学校、八一农垦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实习生代培。由于往外输送机务人员多,故有“友谊的机械,曙光的技术”的美称。
兴办家庭农场后机务新手增多,技术素质有所下降,已引起重视,采取办法进行解决。
历年农机人数及培训调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