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标准作业

第三节 标准作业


标准作业是在保证农时的前提下,科学的组织作业去充分创造为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消耗,最终以实现丰产丰收,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作业标准。标准作业能否保证,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成果的好坏,即产量高低和经营盈亏。农业要求“两个高产期”即播在高产期和收在高产期。它须要农艺、农机的紧密配合。
  建场初,由于当时农艺工作者不懂农机,农机工作者不熟悉农艺,因此对机械作业的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几乎处于盲目状态,加之技术水平低,机具设备不配套,作业程序之间运筹失调,贻误农时,作业质量粗劣,造成产量低,消耗大,成本高经营亏损。经几年的探索,1953年冬总结了经验教训。1954年建立了“地号设计书”制订了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和技术传授制,编制了作业路线图。如播种作业的“恒速作业法”以及“插旗编号送种法”(即现行的定量灌袋、等距配种,往复核对,地号结清的播量控制法),“红旗标志法”(即班次作业定额的地段面积标志)等等。这是农场田间标准作业的开始。
  1955年又充实了一些措施,如:播种时地头打横扦,并采取地头横播;出现漏播及时做标志;播种时携带开沟器间隔定位尺及校正器;播大田时链轨道上带钉齿耙;每天开一次地头技术研究会;收获作业时康拜因手分区负责,实行作业中有效停车检查保养;康拜因干线卸粮、草;实行V型刈道等等。1956年省农管厅肯定并推广了农场的这些经验。
  1962年农场全面推行田间标准作业,贯彻一条以“认真执行机务规章,坚持田间标准作业,完成产量指标,降低成本”的指导思想。1963年“曙光农场五项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农机标准作业质量管理进入了系统化。机组作业采取“双线起落”(即现行国颁操作规程中的三线起落);携带三把尺(行距尺、深度尺、排种轮长度检查尺);以及收获作业中一些有效的作业方法。为满足农艺要求,一些播种、收获机械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装。1963年9月在东北农垦总局机务整顿工作会议上,农场把贯彻田间标准作业的经验作了典型发言。
  1965年,农场进一步系统地完善了农业生产管理,把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良种繁育制和植保制度等均纳入了章程。连同1963年建立的“农业技术五项管理制度”以及以贯彻田间标准作业为中心的一整套机务工作措施(包括各项作业岗位责任制),从技术设计,实施措施到质量检查验收,完整地形成了曙光农场的标准作业体系。标准作业体系的形成,是农场18年来的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是农场机械标准作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革”期间,标准作业的贯彻受到一定影响。
  1974年农场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确立了以耕作改制为中心的轮作、耕作、施肥三大制度,通过“三制配套”要逐渐改变生产条件,在白浆土上创高产。这一新的农艺措施要求,使农场机械田间标准作业带着新的课题迈入新的阶段。耕作改制一提出,农场于同年派机务技术人员李国玺、曾鹤松等同志到泰来、安达等地参观学习深松机械的改装。曾鹤松首先在五队改装了平翻深松犁,经试验效果良好,达到了农艺要求。农场于当年麦翻中组织了现场会,在全场范围内进行推广。
  1979年曾鹤松会同王文喜在平翻深松犁的基础上,改装了免翻深松犁成功。为农场从“连年耕翻”到“两翻一耙”改变成为以深松为核心的“一翻两耙”制创造了条件。这两种犁的出现,被全垦区特别是红兴隆管局宣传推广。
  农机工作又从实践中总结了播种作业必须掌握“八熟悉”“八做到”和“五定位、五划线”、“四调四一致”、“三号三保证”、“二保险”。(内容附后)中耕作业一定要贯彻“三区一线”运行法。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充实了农场标准作业章程,使标准作业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由于机具改革,实现了玉米、大豆精量点播;实现了旧牵引式康拜因提高喂入量降低损失;实现了茎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改造土壤条件.
  总之,农机田间标准作业,探索于建场初,开始于1954年,1962年全场正式全面推行,1965年形成标准作业体系,1974年以后则进一步发展,向更高标准迈进。这就是曙光农场标准作业的发展史。
  为了实现机械田间标准作业,始终坚持了“四抓”。
  一、抓机务人员的素质
  (一)机务人员的选择,注重政治素质和文化程度.由生产队提名,报机务科审批。(二)冬训。理论联系实际,政治、业务结合,以业务为主,总结交流经验,落实第二年的机务工作任务与要求.(三)实行驾驶员负责全车组的责任制。(四)严格规章制度,实行考工评级,奖惩严明,情节严重者处分,或开除机务队伍。
  二、抓机具标准化
  (一)制订标准,通过冬训学习班发动大家从实际出发.制订各种机具的检修质量、验收标准,每年修订一次.(二)检查验收.检修过程中,由机务部门组织全场有经验的老同志组成检查验收组,深入生产队检查指导和验收。(三)签发合格证.对合乎检修标准的机具发给合格证、准予作业。否则,限期复修,合格后方准作业。(四)技术改革,以适应农艺新要求。
  三、抓早准备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作业程序之间的连续性非常紧密.因此机具准备要宁早勿晚,抓好早准备。阶段性的准备做到干这段抓下段,安排在适当的重叠时间。现时性的准备,则安排在作业前三天组装和初调完毕,作业前一天完成田间作业试验,达到标准状态,使其不误农时。
  四、抓作业验收
  召开定标会,明确验收标准。每阶段作业机务与农业部门联合组成验收组,深入生产队进行田间作业的组织和质量检查验收,并签发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单。
  附:机务人员播种作业的六项要求:
                   八熟悉
  1.所播地号各区垄长;2.面积;3.圈数;4.品种;5.垧播量即播种、肥量及种子米间粒数,6.播深;7.机组人员分工;8.安全操作规程。
  为了确保播种质量,机组带有四器:瞄准器、指印器、划印器、复印器。
  八做到1.恒速作业,有效停车;2.播到头、播到边,电线杆子绕一圈;3.往复检查、班次核对,地号结清,播量误差不准超过1%。4.更换品种要清理干净,不混、不错;5.三快、三慢、三不走;(三快三慢:正常作业要快;地头转弯要慢;排除故障要快,起步要慢;上种、肥要快、倒种、肥要慢。三不走:堵了不捅通不走;漏播不补完不走;不给信号不走)6.三看、三带、一清理(三看:一看堵不堵;二看漏不漏;三看园盘转不转.三带:一带尺:二带秤;三带镐.一清理:每班清理一次种肥箱)7.麻袋、麻袋绳、旗杆不毁不丢、不抹油。8.故障时间超过15分钟以上,机车要灭火。
                 五定位、五划线
  1.每半台定一个标准口,在槽轮长度上划线;2.根据行距要求,定开沟器,三角拉杆,伸缩杆位置前后划线;3.定播深,开沟器园盘上划线;4.定播量,种箱内划线;5.定机具编组,连接器上划接接线。
                 四调四一致
  1.调各排种口流量一致;2.调伸缩杆播深一致;3.调开沟器间距行距一致;4.调划印器长度往复结合一致。
                 三号三保证
  1.升降开沟器给信号,保证地头整齐,不重不漏;2.停车、开车给信号,保证安全生产;3.种、肥袋有标号,保证种、肥不混箱。
                   二保险
  联结器挂结点有保险;播种机拖带镇压器或木耢子,要有保险链。
          历年拖拉机康拜因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续上表)


  注:1、每标准台担负的耕地面积不包括小型车。
  2、每台康拜因担负的收获面积指小麦和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