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机管理

第四节 农机管理


农机管理工作开始走向正规,是:1953年从抓好技术管理和定额管理入手,先后建立了机具使用、保养、保管、交接责任制度;机具定员定编制度;制定了油料、原材料、零配件消耗定额及作业定额;提出了管好用好机械,发挥机械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要求。
  1954~1959年的5年间,在完善已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相继制订了技术保养制度严格要求按号、按项执行保养,推行月份保养计划制;机具常年检修制;机具入库保养制:机具试运转制度;交接班制度;报告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机务管理基本上趋于系统化。
  六十年代初,农场扩大耕地面积,机械设备成倍增加,机务管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后开展了学习兄弟农场先进机车组的经验,如友谊农场郝焕文机车组和绥滨农场徐勤增机车组,学以致用直至现在仍在执行的“机车保养指示板”,充实完善农场原有的“五净四不漏”、“三库一场”,进而全面推行管理、保养、修理、作业、技术档案五个标准化。
  十年动乱期间,机务管理受到影响,为恢复过去的规章制度,整顿了机务队伍,仅1978年则连续举办5期各种机务学习班,培训人员达700多人次。1979年,农场又开展了“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化”运动。1980年,曙光农场被总局批准为“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并受到表彰奖励。兴办家庭农场初期,农机具转让给个体,由集中统一变成分散,不便管理,影响标准作业,随着农场改革的发展,逐渐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