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牧概况
第四章 畜牧
第一节 畜牧概况
一、组织建设:1950年~1952年,场设兽医所,配兽医4名,防疫员6名,各队建畜牧班。 1958年建畜牧场(现13队),兽医所并入畜牧场,各队设畜牧组,场部设畜牧办公室。
1958年畜牧办公室改为畜牧科。后并入生产科。1960年成立兽医院;1963年改为兽医站。
“兵团”时期,各连队设畜牧排,按专业分班(猪、马、羊、牛等)。生产科改为生产股,畜牧并入生产股。
恢复农场体制后,各队畜牧排改为畜牧组。生产股改为生产办公室,畜牧并入生产办。
1983年成立牧工商公司,畜牧并入公司,1984年从牧工商公司分离出来,成立畜牧公司,后又为畜牧科。
畜牧技术队伍的发展,从“两场”时期的4名兽医和6名防疫人员为起点,随着畜牧事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到1987年有技术人员32名。其中:兽医师4名(退休1名);兽医助理4名;畜牧助理3名(退休1名);技术员15名,防疫员6名。
二、畜牧业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各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有所不同。如:“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农、牧并举,以牧促农”;“公养为主、户养为辅”;“公养、私养并举”;“依靠三种力量,两条腿走路”(三种力量:第一支是种畜场;第二支是农业生产队的畜牧组;第三支是职工家属的户养。两条腿走路,是指公养、户养相结合)“养猪上
《纲要》”。1984年体制改革,畜禽转让,实行养殖专业户。
三、发展过程:先养猪、马、羊,后养蜂、养牛、养鹿、兔、禽等。其中以养羊、养猪较为有名。畜牧业有起有落,有各自的起点和高峰。如:五十年代的马,六十年代的羊、七十年代的猪、牛,八十年代的鸡、均为各自的发展盛期。畜产品开始是自给,以后逐渐向商品转化。
四、经济效益:从1952年至1987年36年中;总的情况是: “9盈,4平,23亏。”盈亏相抵,尚总亏损364.4万元,平均每年亏损10.1万元。
畜牧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最根本的是畜禽产品产量不高,如1959年~1984年鸡每只年产蛋平均6.5斤。1957~1984年每只羊剪毛年平均4.45公斤。1954~1984年奶牛平均每头年产奶3026公斤。据1957~1983年统计资料分析:猪产仔成活77.8%,每窝产仔8.45头;马驹成活86.2%;黄牛犊成活89.3%;绵羊羔成活79.4%;奶牛成活14.8%;鹿成活9.1%。
(二)、饲料消耗多,成本高。
(三)、粮、肉差价。即饲料提价大,而畜禽产品提价幅度较小,造成销售价格低于成本。
因此,畜牧扭亏途径在于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畜禽产品产量,减少饲料消耗降低成本,辅之调整粮、肉差价,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