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田水利

第六章 基本建设

第一节 农田水利


一、水利发展情况
  兴修水利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建场以来.建设了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水利建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952年,小打小闹地搞水利,基本是农田排水。
  第二阶段:1953年~1964年,是农场扩大耕地时期,土地扩大到桦南的南大、西大、付家等村屯靠七虎力河和八虎力河沿岸。扩大的耕地绝大多数为低洼沼泽地,为了开垦这片土地,在“大跃进”中大搞水利工程,据不完整记载:水利工程土方80万立方米,投资40万元,开垦土地5万多亩。1964年,由于土地纠纷与管理上的不便,将开垦的土地无偿划给桦南县。
  第三阶段:1965年~1970年,这个阶段农场土地规模基本定型。为了使农业保种保收,开始对河流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淹地问题。此间先后修筑八虎力河堤23.3公里,倭肯河、松木河堤防23.3公里。当时虽然堤防标准低,但可抵抗一般洪水,结合内部排水工程建设。使得堤内荒原全部开垦出来。
  第四阶段:1971年~1975年,主要搞以排水为主的工程及水利建筑物配套工程,在低洼地挖排水沟,排出地表积水,使土地成型连片.这个时期共完成排水土方53万1213,8、9、10队3万多亩荒原都是这个阶段开垦连片的。
  第五阶段:1976年~1980年,因干旱的影响,治水方向转向漫岗地治旱方面。漫岗地灌溉水源缺乏,唯一的水源就是提取河水进行灌溉.这个阶段的主攻方向是以兴修五级提水为主的一些提水灌站工程。先后兴修了2队、3队、14队、五级提水等灌站工程。
  今后农场水利建设方向,根据农场的地理条件和已建工程情况,主要是维修、管理、配套已有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已建工程效益。
  二、农田灌溉与排水
  1.农田灌溉:农场有灌区两处,其中自流灌区一处.提水灌区一处。
  自流灌区。位于八虎力河北岸,灌区面积4500亩,隶属于三合灌区,与三合乡同用一条渠首,一条灌水干渠。该灌区以水田为主,从1950年开始种植水稻,一直延续到现在。
  提水灌区。农场地处漫岗地带,春季干燥风大。1976年以后,连续几年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漫岗地干旱更为严重。
  为了解决漫岗地的灌水问题,1968年在15队兴建了小型提水灌站,从中摸索漫岗地的灌水经验,经过试灌效果明显。继15队灌站后,农场于1975年又建起了3队抽水灌站,进一步取得了岗地的灌水结验。经过二处灌站的灌水实践,证明岗地的灌水增产幅度很大.如1975年15队春灌小麦亩产515斤,比未灌水小麦增产30%,1977年3队在二号地春灌小麦1600亩,亩产500斤,增产23%。两处灌站的建设为农场大片岗地灌水找出了途径。于1976年开始兴建五级提水站,解决4队、5队、13队等岗地的灌水问题。该工程设计为五级。总高差为99.2米,设计提水流量0.96立方米/秒,共安装水泵30台,总装机1515kw,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灌区于1982年建成,配套衬砌渠道3万米,蓄水池5个,总蓄水量为60万立方米。
  灌区工程量如下表:


   灌区设计投资639.5万元,实际投资282.2万元,其中灌站202万元,灌区80.2万元,截止1984年,累计实灌面积10000亩,纯收入32.7万元。(1985—1987年未灌)由于水源及实效等因素,近几年末维修不能继续使用,待上级审批后拆除。
  农场除建五级灌站外,还修建了2队、3队、14队、15队等抽水站.各提水灌站情况如下表:



  2.农田排水
  农场有三分之一的耕地是低洼易涝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八虎力河,倭肯河,松木河沿岸,洪涝灾害严重的威胁着农业生产.
  为解除洪涝灾害,对沿河低洼地进行大量的排水工程建设,从1965年到1975年,共修建了排水工程干、支,斗渠110条,完成土方92万立方米,使4.5万亩土地受益。
  三、防洪堤
  农场受河流洪水的威胁,主要是倭肯河及其支流八虎力河、松木河.三条河流情况如下表:



  三条河流每到汛期,洪水泛滥成灾,淹没农田,造成减产。
  据14队退休工人刘志有说:1945年涨大水,半截河地区从14队门前上船,一直可到桦南县城,农场到县城白茫茫一片汪洋,八虎力河两岸土地全部被淹。
  1960年洪水同1945年相似。农场沿八虎力河两岸土地被淹。倭肯河、松木河沿岸的8、9、10队全部土地泡在水中。据退休工人钱守志讲,除9队有一处小山包未上水外。其它地方全是水,玉米只剩一小尖,到处可以行船,平均水深1~1.5米。
  为了不使洪水泛滥保证农业生产,农场从1966年开始兴建八虎力河堤防,到1969年先后八虎力河沿岸修堤防23.3公里,共完成土方14.57i立方米,保护土地面积1.3万亩.从1970年开始对8、9、10队地区的倭肯河、松木河堤防进行修建。该地区是倭肯河、松木河汇合的三角地带,过去名为“三不管”,因为水灾未被开垦。解放后,虽有几户人家(姓桂)在此经营小块耕地,也是十年九淹。1958年转业军官来农场后,开始开垦这片处女地,边开荒边治水,兴建了一些排水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由于洪水过大,工程标准低,加上不配套,抵挡不住洪水的侵袭。为了把这片荒原变为米粮仓,农场(兵团时期)决心治住水患,便于1970年组织4000多名治水大军开进了工地,经过20多天的艰苦奋斗,修建了近50华里的堤防,不但使已有耕地能保种保收,而且可把堤内的2.8万亩荒地开垦出来,变荒原为生产粮豆的米粮仓。
  为了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较大洪涝灾害,农场于1983年、1984年又对倭肯河,松木河堤防做了加高培厚工作,达到能抗较大洪水的标准,使堤内耕地不再受洪水侵害.堤防工程情况如下表:



  四、小型水库
  农场有小型(2)水库两座,即2队水库、3队水库,总积水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是拦蓄山区地表迳流,水库一方面可以减少山坡洪水对下游农田的威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水源灌溉农田与经营养鱼事业.水库情况如下表:



  五、水土保持
  农场水土流失面积11.8万亩,占总面积的44.5%,冲刷沟48条,面积为3000亩,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多年整治,流失面积逐渐减少。其主要措施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耕地顺坡垄改为横坡垄,其面积2.4万亩;开挖截流沟11条,截引山上坡流水,防治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全场共造水土保持林490亩;修建跌水谷坊12处,如五队东北沟15队东沟,1968年到1975年间共修建跌水谷坊10个,防止了山上水下泄冲坏农田,并且能使这些多年冲得很深的大沟逐渐长满杂草封闭。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由于农场地处丘陵漫岗,受风蚀、水蚀严重,应继续采取不同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历年水利工程量与投资情况表     单位:万方、万元


 
  (续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