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通信

第八章 通信 电力

第一节 通信


一、概况
  桦南农场与桦南县通电话,线路由县里管理和维修,场部与分场不通电话.孟家岗农场前身的解放三团,团部与中队(除黑背一中队外)都架设了简易电话线路。文件、信函、报纸杂志由人传送,骑马背枪以防野兽,经密林,过荒原。
  两场合并后建立了电话室。1953年~1960年1名话务员,1名外线工,徐盛武长期担任外线工作。1960年~1968年话务员增至3人,外线工2人。三十一团时期设通讯股,电话班话务员3人,外线工5人.1976年~1987年设通信科,为便于管理,科站(通信站)合一,20余人.设话务班,外线班,财会室、无线电台,传真电报。3台自行车和一辆汽车,用于线路维修。
  二、线路建设
  1954年秋架设从场部至1、2、3、4、5、6、7、13队电话路线。11队于1960年建队,同年7月架线通话。12、14、15队于1959年建队.当年通了电话。1965年冬架设了场部至水泥厂电话线路(该线于1977年撤回,1979年改为无线电台)。1971年架通团至三师(现红兴隆部管局)二级通讯线路.1973年冬架设场部至8、9、10队线路,在8队建立分机,负责三个队转接。1982年冬。13队至水利二队(现饲料加工厂)架线通话。至此,全场上下纵横构成了通信网。
  全场电话线路大部分是五十、六十年代架设的,由于年久,线杆腐烂,影响通讯,需要更新。1973年更新了11队至12队线路,改架了5队至12队、12队至13队线路。1977年,更新从场部至2队线路,白杆换为油炸杆。1978年更新场部至西大岗线路为油炸杆。1982年更新4队至13队线由自杆换为水泥杆。在架设、更新、维护线路中,外线工人不畏酷暑严寒,野外作业,克服困难,保证线路畅通。
  三、电话机盼发展
  1954年电话室总机是30门容量的磁石交换机,全场10余部电话机。1960年至1966年总机由一台30门容量交换机增为二台,全场有50余部电话机。1970年电话机70余部。总机为100门容量交换机。1980年电话机90余部,1982年增至100余部。1982年通信站安装200门3座席JF—2—200型供电总机(使用2座席),同年全场更新电话交换机安装了120部HD—671—Ⅱ,HD一665型自动电话机。1982年8月起将过去100门磁式电话交换机改为20017供电式交换机。
  四,无线电台
  1979年底开始使用无线电台,开通场部至水泥厂,场部至8队二处直至现在。1981年秋开通了七台河市曙光农场煤矿无线电台,使用将近一年就中断了,1982年开通饲料加工厂,1983年开通林场,但不久这两个单位也中断了,饲料厂改为有线,林场暂时不通。
  五、电话会议机、载波机和传真电报机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场逐步实行现代化的通信手段。1968年开始使用电话会议机,参加上级电话会议,召开全场电话会议极为方便,1981年6月开始使用传真电报机,上级的通知指参示文件几分钟就可收到。
  载波机的功能可将一条实线通讯线路上一人通话变为几个人同时通话,互不干扰。1985年9月启用三路载波机,安装在农场至管局、总局的二级通讯线路上,可三人同时进行通话,改变了过去只能一人通话的状况,提高这条线路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