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电力

第二节 电力


曙光农场电力建设起步较晚。1960年前除场部地区及少数队靠近国电网用上电外,其它单位有的自己发电照明,有的点油灯腊烛。直到1961年后电力才有了发展。
                 电力建设
  1961年虽然场没有供电系统,但随着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要成立了电气安装队。建队后第一项工程是为修配厂安装,安装队人员中老少新多,以老带新边干边学,工程结束经验收合乎要求。1964年完成了7队、13队的低压线工程(自发电)及2队、15队的高低压线路的架设和内线工程,从此这两个队用上了国电。1965年初开始筹备由桦南到场部的输电线路工程,此项工程包括四项:一是桦南电厂出口改造;二是架设一条10.2公里长的35KV输电线路;三是一座以1000KVA为主变电所;四是与输电线路同等长度的强力电话线。10月正式施工,施工人员不怕严寒,脸冻白了抓把雪擦一擦。脚冻木了原地跺一跺,中午饭大都在工地就餐,啃一口馒头,喝一口温水,边吃馒头边上冻。场长白文华深入工地问寒问暖,队长张宝生和工人一样干,激发了施工人员的干劲。这项工程依靠自己的力量于1966年5月1日全部竣工,6日正式送电,从而结束了农场依靠外系统供电的历史。
  虽然有了场自己的供电系统,由于配电线路没解决,多数生产队没有解决用电问题,因此电力建设继续进行,一鼓作气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于1967年底完成了除8队以外的高低压线路及内线工程,其中包括65公里配电线路和32公里的低压电力线路。
  1971年10月动工架设8、9、10三个队的输电线路,全长16公里,由于当时物资缺少,因而停工,于1981年2月重建,4月完成。
  1976年架设了五级提水专用线。
  附电力建设情况表如下:



  电气安装队在完成场内工程任务的同时,还对外承揽施工,既增加了收入,又锻炼了队伍。
  为解决电力紧张问题,于1975年购置第一台发电机,容量为120Kw,供场部地区照明。1978年购一台120KW的发电机组。1983年又购进2台160Kw的发电机组,基本保证了供电。
                  用电管理
  1968年6月电气安装队解散,八员分散到各单位,“文革”中用电管理制度遭到破坏,用电处于混乱状况。1979年6月成立了电管站,建站后对全场用电情况作了调查,存在几个主要问题是:一是配电线路及低压电力线路急需大修;二是从上至下无健全的用电管理制度;三是电工新成份较多;四是浪费电力的现象较严重。采取措施对存在问题进行解决。1980年制订了《曙光农场用电管理办法》。场部地区及部分生产队安装了民用电表,节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线路经过大修和改造,全部达到了运行标准,做到了可靠供电。
  1981年场电管站被评为合江地区节电先进单位。1932年搞了变电标准化建设,经东北地区电力局检查,评为黑龙江省红旗单位。1983年评为东北电力网红旗单位,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先进集体。1984年被评为管局先进党支部,总局先进集体,1985年被评为管局政治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精神文明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