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食

第九章 粮食 商业 外贸

第一节 粮食


一、粮食管理
  1958年前粮食管理由供销部门负责,1959年起设粮食管理机构.兵团时期由商业股管理。生产队由物资保管员兼管粮食(曾设过专职粮食保管员)。
  粮食科每年下达三留计划(种子、口粮、饲料,兵团时期还要留战备粮),落实到生产队。生产队建立水泥晒场,种子库、粮仓。
  建立规章制度,发生事故追查责任.如粮食霉烂要追查处理。1962年原良种试验场从1至7月,平均每月虚报70余人,共计冒领口粮8222公斤,除追回冒领粮食外,还对有关人给予了处分。
  粮油供应由粮食科管理,制订供应标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供应标准最低,如1960年供应标准是:重体力劳动者一级口粮30市斤,二级27市斤,轻体力劳动者26市斤,干部24市斤,中学生27市斤,家属20市斤(后降到18市斤)。贯彻“低标准瓜菜代、管好粮食、办好食堂、劳逸结合”的安排生活方针。粮菜混吃,玉米秸粉碎掺少量次面粉油炸丸子代食品,干稀调剂,主副搭配,农忙多吃、农闲少吃,渡过困难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好转粮食供应逐渐提高。
  食油供应少则每人每月半市斤,但为期不长,一般为一市斤,少数时候多则为二市斤。年节还有补助油。对建国前老干部及中级以上科技人员从1979年起每月补助食油一市斤,抗日时期干部及享受场处级待遇干部补助食油二市斤。
  二、粮油加工
  1957年前,曙光农场不加工粮油,生产粮豆上交,由桦南县加工供应。
  1956年农场开始筹建粮油加工厂,于第二年投产,从此自场加工供应。
  建厂时有两盘石磨,三台中桶碾、一台日本产稻米机,设备厂房均极简陋,加工米、面、楂子、豆油供应全场。发展到今,厂内已有制面粉车间,设备有MF—500型制面机,日产面粉12500公斤。制米车间,设备有3台中桶碾,日加工玉米馇900公斤,扒皮机稻米机各一台,日加工米类12000公斤;制油车间设备有液压榨油机500型10眼.日加工纯油1300~1400公斤。
  1968年在粮油厂院内建一座粮食烘干塔,由于塔烘粮食加工后味道不好,加之不易控制温度造成烘糊及利用率低等原因,于1982年拆掉。1973年粮油厂安装一台15吨电光自动地中衡。1981年建两个铁皮园仓,共容量400吨(1982年已倒一个)。
  粮油厂经过陆续改造扩建,增添设备,使粮油加工逐渐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除担负全场粮油加工外,还对外加工。
  三,粮豆交售
  农场生产粮豆除“三留”外其它上交国家,成为国家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历年交售国家粮豆情况表         单位:吨



  (续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