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管理一、资金管理
1、固定资金管理。固定资金是农场垫支在劳动手段上的资金,是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为合理使用固定资产,发挥其最大的作用,1953年农场制定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草案)。(草案)含总则、固定资产分类,固定资产价值之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固定资产之折旧、附则等共7章51条,以后在执行中又逐步修订完善。当时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是: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价值在200元以上,不足200元虽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则作为低值易耗管理。但以下两种均列为固定资产:一是资产耐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虽不足200元,但数量多成批价值较巨,且为主要生产设备者;二是桥梁、道路、涵洞、役畜、种畜、繁殖母畜、育成果木、旱田、水田、牧场、苗圃,其它庭院.水池、围墙、栅栏、护田林、风景林等,不论价值多少一律列为固定资产。1958年合江农垦局,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作了修改,规定为价值500元以上。固定资产的管理采取“卡片管理制”。固定资产折旧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的折旧率提取。固定资产的调整、报废,处理均须经农场批准后通过计财部门才能实施。现仍执行1958年的规定。
资金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续上表)
2、流动资金的管理。流动资金即农场从事正常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周转金。它包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和结算资金。加强流动资金管理的目的就是不断加强流动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为此,农场曾不断改进在供、产、销三环节存在的问题,做到多增产,少增资,甚至增产不增资。同时在流动资金的管理上采取“一人一口一枝笔”的办法。纵观全局,定额流动资金周转率年度最高的有:五十年代是1954年,六十年代是1967年,七十年代是:1979年,进入八十年代直到1987年为止是1985年。其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分别是:1.59次,226天;1.13次,318天;1.65次,218天;2.41次,149.5天。
历年流动资金的分析如下 单位:元
(续上表)
3、其它资金管理。对其它资金实行专款专用,计划管理,先提后用,量入为出的原则。如:基本建设资金,由国家拨给,按计划进行使用,按计划进行拨款。大修理基金由企业按规定提取,先提后用。福利基金按规定比例提出,按规定范围使用。
历年基本建设投资情况表 单位:万元
(续上表)
二、成本管理
产品成本是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种消耗的货币表现,是产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本高低,反映生产耗费的大小。所以成本高低是衡量一个农场经营管理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为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农场在成本管理上采取以下办法:
1、从实际出发,编好成本计划;2、严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3、实行“五大管理”,即:计划管理、定额管理、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岗位责任制等;4、按阶段召开经营管理会议,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同时半年搞一次经营盈亏预算活动,便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附主要农作物及主要工业产品的成本情况,五业总产值及盈亏情况,几项指标。
主要农作物亩斤成本 单位:元
(续上表)
注:1958、1966—1970无资料。1985年是统种部分,不包括家庭农场。
1986年是家庭农场抽样调查数据。
主要工业产品单位成本 单位: 元
五业产值及盈亏情况 单位:万元
(续上表)
注:1958年前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1971年前按1957年不变价;1981年前按
1970年不变价;1981年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历年几项指标的分析 单位:元
(续上表)
注:1985、1986、1987年含家庭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