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五大管理

第四节  五大管理


1963年农场建立了经营管理的五大制度,亦称“五大管理”,即计划管理,定额管理、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和岗位责任制。“五大管理”的建立和不断修订完善,改善了农场的经营管理,促进了农场生产的发展。
  一、小段计划
  生产队在年度和阶段计划的基础上,制订小段计划,即五日或十日短期计划。这是阶段计划的具体落实。农场要求。制订小段计划首先根据阶段计划的要求,提出小段计划的任务,完成任务需用多少人、畜、机械;按照各个班组的特点、擅长.技术和劳力强弱分配任务;提出各项任务的作业定额和质量要求;需用什么工具、器材、原材料和燃料;各班组、各工种之间的协作关系,干部的分工等等。计划制订后,必须与全体职工见面,并下达书面作业任务单。每小段计划完成后进行小结,同时布置下一小段计划任务。计划制订时,视情况可召集管委会研究,也可由领导干部召集技术人员、核算人员商定。实行小段计划使生产工作头绪分明,领导和群众心中有数。
  二、定额管理
  农场由计财部门参照历史资料和部分实测制定各种定额,包括人员配备定额,人机畜各项作业定额,以及各项原材料和费用的消耗定额等。从而为基层单位执行定额管理提供依据。基层单位在执行中,可结合本单位情况,合理的进行调整。防止定额的偏低偏高。出现偏高或偏低时,分析其原因及时解决。
  三、班组核算
  班组核算实际上是小段计划和定额执行情况的鉴定与终结。计划与定额所起的作用,完成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都将在班组核算的结果中显现出来。因此,它与小段计划,定额管理密切联系。班组核算的推行促进了职工关心经营成果,树立起人人进行核算的风气,有利于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把生产推向前进。
  核算什么,农场要求有定额的作业都核算。以机车为例,应该核算作业量、耗油量,修理费、折旧费、人员工资等。
  核算的时间,凡作业费用单纯者宜短,作业费用复杂者宜长。如日核算、五日核算或月核算,视不同工种而定。除农工组可稍频繁外,其它宜与小段计划的时间一致。
  班组(车组)自我核算,专职会统人员辅导班组进行核算。统计人员还要进行复核、综合、公布等工作。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变亏为盈,盈上加盈。因此,对有显著盈亏的班组,领导干部和核算人员应深入到班组中去和群众一起讨论研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推广。
  实践证明,搞好班组核算必须:1.编好财务计划,这是基础;2.制定正确的定额,这是前提;3.及时准确的统计,这是关键;4.核算组人员熟悉业务,这是重要条件;5.领导重视,这是基本保证。
  四、经济活动分析
  每月或每阶段进行一次,称作月成本分析或阶段成本分析。一般的做法是先由会统人员算帐,提供给生产队长,队长把算帐的结果再拿到干部会或管委会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在职工大会上宣布,提出下~阶段的计划和要求,发动群众献计献策。
  五,岗位责任制
  根据各工种性质,拟定岗位责任制,有长年的或阶段性的。长年的如农机具使用管理责任制;物资管理责任制;畜牧饲养责任制;“四防”责任制等。
  根据工作需要,制订阶段的具体岗位责任制。如春耕阶段有:制粒肥、拌种、送种,播种、打扦、整地、食堂等各种岗位责任制。制订岗位责任制的目的,在于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