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小学教育

第五编 文化 卫生 计划生育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中小学教育


1958年前农场没办学校,各队职工子弟去附近的地方学校入学。1队去八虎力中心校入学:2队去火烧沟学校入学;5、6队去桃源或五道岗学校入学;场直的到半截河子中心校入学。从1958年开始自办学校,由党委宣传部负责,设教育干事一人(教育干事邱显金)。1959年建立文教卫生科。兵团时期设文教办。1983年体制改革成立教育中心。
  1958年暑假后,5队、2队、畜牧队同时成立了复式初小,教师每队一名。三个队学生加在一起不过50人。1960年半截河子中心完小读书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农场职工子弟,桦南县从这个实际出发,把拥有10名教师,300名左右学生的完全小学划归曙光农场,改称“曙光农场子弟学校”。同时5队南岗也成立一所完全小学,拥有教师6名,学生70多人。同年8月,农场子弟校开始设置第一个初中班,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40余名。到1962年8月农场已建成完全初中,共有中学生136名,教师8人。1962年全场有小学生1365人,中学生136名。
  农场从1958年开始办学,到1962年仅5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初小到高小至初中。教师从3名发展到44人,学生从50人发展到1501人,发展较迅速。教学质量情况:通过1963年、1964年、1965年的全县统考和初中升高中、中专情况看,曙光农场始终在全县前三名。因此,曙光农场子弟学校曾被定为桦南县重点校之一。
  1967年8月,“文革”和兵团时期,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和“要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的口号之下,连队纷纷办起了一至七年制的学校,普及初中教育。场直子弟校也办起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九年一贯制。到1973年又改为十年一贯制的中、小学合一的学校。到此为止,农场职工子弟读初中不出队,读高中不出场。
              曙光农场学校发展情况统计表



  “文革”中由于执行“左”的路线,批判“文革”前十七年行之有效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办校经验。还由于错误地提出“教育也要学大寨”和“连队办高中”学“朝农”(即辽宁朝阳农学院“左”的办校方法)等。学校以干代学的倾向极为严重,即使学生在校学习,只是按年级跑下来,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教学质量之差可以想见。
  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倒台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战线不断地落实政策,肃清“左”的影响,教育战线出现了好形势。
  从1977年起,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曙光农场每年都有一批考生进入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
             历年高考录取情况(1977~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