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医疗

第二节 医疗


1958年从部队转业军官中把做过医务工作的充实到卫生系统后使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1984年增添一批医疗器械后,对医疗技术的提高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各届医院领导很重视,尤其是腾瑞廷任院长期间,通过自学,请进来,送出去等途径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据1987年统计,医务人员中主治医师3人,西医师7人,中医师1人,放射医师1人,医士50人,护士32人。大学本科专科毕业5人,中专毕业21人。
  由于医疗水平提高,一般的手术和疑难病不出场。如胃大部切除,阑尾切除、肠梗阻、剖腹产、子宫切除、计划生育手术、陆续发展到甲状腺手术、腮腺手术、肾切除、胆囊切除、腹膜外剖宫产、股骨折钢板内固定等比较复杂的手术。内科对顽固性休克、肾衰、急性肾炎、急性痢疾、肺心病、慢性充血心衰等疾病有明显疗效。中西医结合有了进展和成效,治疗骨折取得了科研成果。x光科能胆囊造影,支气管造影,肺部和骨骼的断层造影等。检验科能培养细菌,对肝癌诊断和乙型肝炎的测定准确率不断提高。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不仅为本场患者服务,增强职工健康,还吸引附近的农民群众来场医院就医。
  从1979年保存医疗资料以来,医疗情况如下:
                 职工医院医疗情况表



  从1971年至1980年,场实行了职工公费医疗,家属每人每月交三角钱(即合作医疗)。全场每年医疗费超支7万元左右,10年共超支近60万元。合作医疗是“大锅饭”,随着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1980年取消了合作医疗,职工按工龄实行医疗费用包干,节约归己,超过自费。职工直系亲属看病半费医疗。
  1987年农场对医院实行财务大包干,指标一年一定,节约留用,超支不补。职工干部医疗费按工龄区分:10年以内自付15%,10—20年自付10%,20年以上自付5%。建国前参加工作者、场处级干部、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以及相当中级职称的教师、独生子女实行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