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卫生防疫

第四节 卫生防疫


1971年建立防疫站,站长朱锦堂。朱锦堂调走后,王文启任站长。未专门设防疫机构前,卫生防疫工作由医务人员兼任。1971年对结核病进行普查,应检人数13525人,受检率90%,共查出结核病人239人,其中新发现118人,对患病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做了分析,从而摸清了全场结核病的流行情况,找到了传染源,采取了合理化疗法,建立健全查、管、治、防卡登记制度,掌握了防治结核病的主动权,扭转了过去只知病人多,不知到底有多少的盲目局面。
  1973年、1976年对15岁以上人员进行了两次全面性的复查,这两次复查与1971年相比,患病率有下降。从1971年到1979年这8年间.全场真正死于肺结核者6人,死亡率降到极低程度。有270人痊愈。对不同类型的结核患者做不同时期的复查。
  1971年对全场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了两次卡介苗普种,共接种4598人次,接种率达86.4%。1972年5月建立了卡介苗接种站,以后一直坚持新生儿卡介苗接种, 由专人负责,建立卡片登记,定期接种。自从接种疫苗后,儿童麻诊、麻痹的发病几乎杜绝了。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狠抓“两管五改”,环境卫生。经常进行食品卫生检查,对饮食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不适合做这项工作的调离,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积极开展灭鼠工作,广泛发动群众灭鼠,对预防出血热起到了积极作用。定期对“地甲病”进行普查,对已查出的1047名病人给予治疗,主要是服用碘食盐,碘油丸等。防治“地甲病”取得好的成效,1981年受到黑龙江省的奖励。
  防疫制度的不断健全,设备不断完善,技术力量不断增加,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保障。1981年农牧渔业部授予防疫站“全国农垦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